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冠脉介入的发展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起源Origin介入心脏病学的创始人当时的WernerForssmann正在德国Eberswalde医院工作。他骗取了手术护士协助他将自己的左臂麻醉后将一根输尿管插入了肘前静脉,并向前推进,直至他的右心房,他步行通过医院的走廊,利用X光胶片记录下来了整个过程,证实导管进入心脏是安全的。然而事后他被院长解雇。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从而结束了介入操作需要进行血管切开的历史。成为内科医师可独立完成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操作,并沿用至今。但在早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还属于禁区,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向冠脉内注射造影剂一定会导致不可逆的心脏停跳,一次偶然的事件成为打破这一禁区的导火索。1958年10月30日,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MasonSones在给一名瓣膜病患者进行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30ml的造影剂注射入右冠状动脉,虽然出现了意料当中的心跳骤停,但在患者咳嗽几声使造影剂加速排出后很快恢复正常。Sones推测冠状动脉可能能够耐受少量的造影剂直接注射,后来的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Sones的推断。紧接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逐渐开展,成为冠心病诊治历史上的里程碑。1959年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科心脏病专家MasonSones等进行了第一例选择性冠脉造影。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改进了导管顶端形状、弧度和导管插入技术,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得到广泛应用。发展Development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PTCA术的发展这种导管可以像气球一样涨起,把造成血管狭窄的粥样斑块挤压入血管壁,从而使得血流恢复畅通。到1985年,仅仅格林特茨格一个人就完成了2623例PTCA,成功率超过90%,仅有2例死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PTCA是经皮穿刺方法送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和梗阻冠状动脉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最基本的冠心病介入性治疗技术。PTCA一般应用于有症状或有客观缺血证据的冠心病患者。PTCA的操作类似冠状动脉造影,在透视及严密压力监测下,将球囊导管沿引导钢丝送至狭窄病变部位加压扩张,一般常需扩张2~4次,直至造影所见狭窄已被满意扩张为止。PTCA引起的临床难题第一阶段:单纯球囊扩张(PTCA)阶段1977年第二阶段:裸金属支架(BMS)阶段1987年第三阶段:药物洗脱支架(DES)阶段2003年第四阶段:全吸收式生物可降解支架(BVS)2013年首例金属裸支架植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现状(intracoronarystenting)第一阶段:单纯球囊扩张(PTCA)阶段1977年第二阶段:裸金属支架(BMS)阶段1987年第三阶段:药物洗脱支架(DES)阶段2003年第四阶段:全吸收式生物可降解支架(BVS)2013年近几年来随着DES在PCI术中的应用,临床实验和研究均表明:在预防再狭窄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因为其一方面可以减少球囊扩张后的冠脉弹性回缩,另一方面可对冠脉病变局部提供缓慢和长期高浓度的药物释放,抑制细胞过度增生和抗血管重塑。DES的临床应用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继球囊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定义DES的分类第三阶段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冠状动脉支架的发展:冠状动脉支架的发展:药物涂层球囊(贝朗公司)血栓抽吸导管旋磨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技术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现在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