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5月)试题.doc
上传人:邻家****曼玉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5月)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5月)试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A.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B.体现了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族制度C.体现了周代诸候拥有世袭统治权D.从材料可推知那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2、我国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B.“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理念C.分封制的影响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3、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在西汉和明初却一再出现。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当时具备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B.分封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分封制受到封建君主的极力推崇D.制度对历史影响的惯性4、《国语·晋语九》:“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修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这主要反映了A.商周时期具有血缘政治色彩B.西周时期重视伦理道德修养C.西周时期重视官员孝道武德D.先秦时期官员政治等级森严5.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这说明了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6、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7、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8、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10、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思想属于A.強调赏罚的法家思想B.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C.提倡道徳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1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12.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小农经济的阻碍C.精耕细作的需要D.耕牛的极度缺少1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14.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