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美国语文》读书心得《美国语文》读书心得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国语文》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美国语文》读书心得1教书的第二年,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发现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考能力被削弱了,一个单元内文章文体复杂,既有诗歌,又有散文、小说和文言文。因此我抱着一种好奇心看《美国语文》上册,看到了很多中美教育的不同。异域文化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感觉,让我沉醉其中。读这套书很轻松很愉快,与其说是学语文,到不如说是在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技能。书后的互动,除了教会我们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还有关于主观客观的批判性分析,引导我们不断追问Why和How,而这,恰恰是现在中国教学所缺乏的。比如在下册第二课节选自舍伍德?安德森的《种玉米》中,课后互动中问你,和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产生共鸣,为什么?还有假如你是哈琛森先生或夫人,你会怎样面对威尔死去的噩耗?最后的日志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悲伤的方法,讨论你所使用或观察到的`处理方法。如果你读了这篇课文的话,我相信这些课后互动都是非常有趣和发人深思的,生活中充满悲伤,而你也肯定无法自我的悲伤过,你是怎么渡过的,这肯定是让你不得不开动脑筋思考的问题。绝妙之处在于,而以上问题,不可能只有一种答案,我认为这将很有乐趣。而我们的语文更多的是识记各类常见不常见的字音字形,按照命题人的思路而非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文章,把华而不实无病呻吟假崇高的立意和语句拼凑成一篇八股文博得老师的高分。我们的语文让孩子失去了对文字的热爱,更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应试压力下,尽可能保存孩子的热忱,将是我接下来会考虑的问题。《美国语文》读书心得2为了进行教材对比,阅读了许多人极力推荐的《美国语文》,但找到的是初中教材。一拿到手,厚厚一本,我想不是一下子能够看完的,慢慢领略吧。感觉美国的语文与中国的语文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我想两个背景之下,国情之下的东西,我没有权利去讨论谁好谁不好,但是可以进行对比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扬长补短吧。1、编排的线索不同本文内容庞大,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形式———而其课文的设置与编排顺序非常有特色,它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而相对应的课文则取材于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讲解此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分析,要点聚焦,——可以通过课文了解美国历史的演进、文明的传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最让我觉得独特的地方,居然能够把历史与文学进行完美的融合,每讲到一个主题的时候,都能有一篇适合中学孩子阅读的文章出现,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是生动的,可爱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比起我们原来的语文与历史分为两门功课,每一次的历史考试的时候总要去记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评论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情,对于很多的孩子而言是没有乐趣的。2、语文问题的设置尤其觉得精彩的部分就是这本书中对于一些课后问题的.设置,也许可以联系到美国的孩子发散思维比中国的孩子好,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比我们好,这与他们的教材肯定有莫大的关系的。课后的练习中分为以下的几块:问题指南、作品积累、微型作文课,其中问题指南中,很多问题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尤其是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许我们很多时候想到这个应该是数学课老师的事情,可能中国的语文更多的是让学生读文章而体会文章的美感,而美国把更多的功夫放在了学生如何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体验这样一个过程上。美国语文中,需要孩子们进行概括、假设、判断、分析以及证据支持,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情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很会思考,很有主见的。如哥伦布航海日志这一篇里,把一个引向学生面前,就是哥伦布航海必需得到的必要的支持,问题是这样提出的:如果哥伦布写作的目的是请求进一步支持,那么她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得怎么样?(做出你的判断)阅读这样的书,我想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独特视角去看《美国语文》也别有一番滋味吧!《美国语文》读书心得3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不可妄称教育。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那只能说是伪教育和教育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