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花未眠花未眠(精选17篇)花未眠篇1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能力目标1.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联类引申的写法。2.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努力培养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与自然的交流真正达到精神敞开的境界,做一个生命丰盈、高雅的人。●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2.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其内蕴。●教学难点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诸多例子的意图。2.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方法1.朗读法。含义蕴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无道理。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对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宜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而严肃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尽可能地发挥同学的想像力、创造力,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读文章、理解文章、鉴赏文章。●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读提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法;学生自主质疑;学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自然,叩问生命。二、作者简介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画家和文学家。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翌年转入国文系,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受到菊地池宽的赏识和文坛的注目。1924年大学毕业,同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派运动,出版小小说选集《感情的装饰》。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川端康成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500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还有《禽兽》(1935)、《花的圆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国》(1935~1948)、《千只鹤》(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创作大致可分成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用肉感的笔调写病态的性爱,颓废色彩极为浓厚。而《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川端康成在艺术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特别重视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川端康成曾说过:“我们的文学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却是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没有离奇的情节,却富有诗的韵味。川端康成曾长期担任日本笔会会长,并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1961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2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请谈一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2)针对这一篇文章,提出一个你最想问的问题。(3)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摘它。学生自读课文两遍,思考这些问题。3.学生初谈印象。教师提问:读文章总会有心得体会,或深刻或肤浅,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琐碎,即便没有心得也是一种心得。下面,请同学们谈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生1: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题目倒挺有诗意的。生2:文章内容较散,我理不出头绪来。生3:文章笔触轻灵,有一种浓浓的诗意。生4:文章哲理性强。生5:文章有些句子写得特别美,但又说不出美在何处。……教师评价: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