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的气垫船研制.docx
上传人:努力****弘毅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国早期的气垫船研制.docx

我国早期的气垫船研制.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早期的气垫船研制早在60年代,国外就掀起了对“气垫”这种产生升力的方式的研究,英国设计了横渡英吉利海峡使用的气垫船,美国研制了想供美国陆军在越南水田地区使用的气垫运输工具。当然,我国那时也开始包括气垫船在内的几种非常规航空器的研究,由国内科研院所以及一些著名专家牵头,利用有限的课题经费开展艰辛的探索。60多年来,通过研究、试验和运用,基本掌握全垫升式和侧壁式气垫船技术,适应了军民特种需要,为船舶在浅水急流、江河上游险滩、沼泽地带、浅海滩涂、河口近岸和冰雪地区等特定环境的航行以及信息化战争两栖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60年代,我国有沈阳112厂和上海研究所等共40多个单位组织力量探索气垫新技术,开始原理研究和模型试验,进而试制载人试验车和试验艇。有些单位用航空发动机作动力,采用空气螺旋桨推进或喷气推进;有些单位研制的气垫船兼能上岸;也有些单位则研制以陆用为主的试验性地面效应器或气垫车,名为“漂行汽车”“无轮汽车”“气垫飞行器”等等。名称虽然不同,实质均为全垫升式气垫模型。当时这些试验船大多数没有装围裙,因而操纵性不好,海上和陆上试验都发现不少问题,只停留在原理性的应用研究阶段。1960年,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主持召开全国气垫技术会议,现场展览比较各型试验车和试验艇后,明确以船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决定相对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协作攻关,改变了以往“遍地开花”的局面。1961年后,我国处于调整时期,科研经费短缺,物资供应困难,许多单位相继停止了对气垫技术的研究,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1962年,国家制订了船舶科学技术发展10年(1963年到1972年)规划,将气垫技术的开发列入规划项目。国防科委确定由七院为主,继续组织研究。1963年到1967年,东北地区沈阳松陵122机械厂,也就是国营一一二厂(国营松陵机械厂),利用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相继研制成全垫升式气垫试验艇“松陵l”号“松陵2”号和“松陵3”号。初期采用单层周边围裙,后来改用周边射流火腿形柔性围裙,进行试航试验。上海708研究所专门组织力量,成立研究机构,于1963年后的5年间相继在沪东造船厂试制总重为4吨级的小型全垫升式气垫试验艇711-1号和711-2号。起初采用硬体周边射流,继而增装火腿形柔性围裙,最后在71l-2号艇上改用囊指形围裙,建成后在上海淀山湖和黄浦江反复试验,研究气垫船航行关于飞升、推进、埋首、倾覆、稳性和侧漂等问题。711-2号艇具有驶入河汊、飞越稻田、上岸退滩、逾越沟渠等能力,湖面试航航速曾达98千米/小时。1967年在四川金沙江段和云南西双版纳澜沧江试航,在湍急滩流中向上游冲滩成功。该艇返沪后再经改进,又沿黄浦江、长江口驶到舟山沿海进行耐波性试验。在此期间,为探索船体两侧增加入水刚性结构以形成侧壁而便于水螺旋桨推进的技术,上海708研究所又于1966年设计试制侧壁式气垫试验艇711-3号,在淀山湖和黄浦江进行航行试验后,又到金沙江、澜沧江及舟山等地进行一系列试验,顺利越过激流和泡旋水,其间又进行横稳性及首尾气封、首加水翼等多项试验,取得初步成功。通过上述各型试验艇的多项试验,我国从实践上开始掌握气垫技术应用于船舶的基本规律,为试用创造了条件。松陵“一号气垫”沈阳松陵112机械厂进行首次研究试探的“一号气垫”,完全是为了原理试验。气垫船这种特殊的运输工具,虽然它只能腾空离地面或水面几毫米或厘米,是否也可以称为“航空器”。60年代初,沈阳112厂进行首次试探,模线车间一位技术员,本是一位航模健将,制造了一具用航模发动机“托举”离地的气垫模型。后来,以112厂的试飞站工艺员修福昌为首,组织了有乔英俊等人参加的研究小组进行气垫器的探讨,修福昌邀请航空设计师程不时作为技术顾问,协助解决一些研究中的技术问题。他们首先使用一台雅克18使用的M-11发动机,用木制构架,外蒙铝合金蒙皮制造了一台原理性试验机。由于这个研究小组中许多人是工艺行家,他们的手很巧,造出来的东西制造质量很高。这台试验机的“起升”风扇,是用木质手工削制的。程不时作为技术顾问,修福德请教扭角的计算基准。在试验器装配的过程中,修福昌又邀请程不时去检查结构设计。程不时指出:发动机架的现有设计不能承受扭矩,应该增加斜杆。为此,修福昌又去请教讲授结构力学的老师,证实了程不时的说法,因为空间相交于一点的锥形标系不能承受横截面上的扭矩。他们随即修改了设计,增加了斜杆。这个“一号”试验器装配完毕在机场滑行道试验,果然“飞升”离了地面,由试飞站一位姓谭的同志操纵,程不时坐上面体验了沿机场行道的“腾空”滑行。这种“全浮式”气垫由于底部完全腾离地面,在速度高时靠气动力翼面操纵。行驶较为平稳,但在低速或悬停时,因为四处不着地面气动力又不起作用,试验器摇摇晃晃,平移窜动,需要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扶着才能保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