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
上传人:你的****书屋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9MB 金币: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大纲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组成:十二种凝血因子。十二种凝血因子及特点㈡血小板的凝血作用二、机体的抗凝系统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四、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凝中的作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第一节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㈠组织损伤㈡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固机制㈢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㈣其他促凝物质的作用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给家兔间隔24小时静脉内各注射一次小剂量内毒素,在接受第二次注射后家兔就发生休克、出血倾向,甚至因急性肾衰而死亡。二、肝功能严重障碍四、微循环障碍第三节DIC的分期和分型大量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血小板↓,纤溶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症状。1、急性DIC常在数小时到一、二天内发生,临床表现以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迅速恶化,分期不明显。多见于严重感染、急性溶血、严重创伤、器官移植等。第四节DIC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DIC出血(腹主动脉瘤)组织损伤缺血,缺氧酸中毒三、器官功能衰竭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schistocyt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机制:RBC悬挂在纤维蛋白丝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五、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DIC的概念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DIC时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华-佛综合征、席-汉综合征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