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域均值法的双频三维轮廓测量与重构的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基于空域均值法的双频三维轮廓测量与重构的开题报告.docx

基于空域均值法的双频三维轮廓测量与重构的开题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空域均值法的双频三维轮廓测量与重构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工业制造、物体检测、医疗领域等需要进行三维形貌测量与重构的场合,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而在这些场景中,双频三维轮廓测量技术成为了目前最为普遍和有效的制测手段之一。双频三维轮廓测量技术利用投影成像的原理,通过对不同频率光源的光斑进行投射和测量,从而得到物体表面的三维轮廓数据。当前,在该领域内的研究主要基于面阵相机和结构光等技术手段,常常要求严格的光线投射和接收条件,且受物体表面材质和光线的影响较大。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空域均值法的双频三维轮廓测量与重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自适应光源投射、多幅图像双频三角重建,并基于正则化项的三维重构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上述传统方法的缺点,提高轮廓测量和三维重构的精度和鲁棒性。二、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实现真实双频三维轮廓测量系统,包括光源和相机的选择、硬件部署和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等;2.基于空域均值法对双频图像进行处理,优化光斑形态和光斑位置,实现自适应光源投射;3.提出一种多幅图像双频三角重构方法,结合光源自适应投射的特点,对不同图像的三角剖分和测量结果进行优化和融合;4.利用正则化项的三维重构方法,对三角测量结果进行三维点云拟合和重构,并实现了可视化展示与数据导出等功能。三、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如下:1.第一阶段(第1-2个月):文献综述和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双频三维轮廓测量原理分析、常见方法概述和分析、系统实现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工作。2.第二阶段(第3-5个月):系统搭建和数据采集。该阶段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的选择和采购、软件工具的编写和程序开发等工作。3.第三阶段(第6-8个月):空域均值法图像处理和多幅图像三角重构算法优化。该阶段主要涉及图像处理算法的设计和优化、三角测量算法的实现和优化等工作。4.第四阶段(第9-10个月):三维重构和可视化展示。本阶段主要包括三维点云拟合和重构、可视化和数据导出等工作。5.第五阶段(第11-12个月):实验和性能评估。该阶段主要包括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精度和鲁棒性等性能评估。四、预期成果本文的预期成果如下:1.设计并实现真实双频三维轮廓测量系统,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2.提出一种基于空域均值法的双频三维轮廓测量与重构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存在的精度和鲁棒性等问题;3.实现三角测量和三维重构算法优化,并获得比较准确和稳定的三维模型数据;4.实验和性能评估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鲁棒性。五、参考文献[1]LuongH,ParkSH,JooJ,ChungY.Dual-frequencypatternprojectiontechniqueforhigh-precision3-Dprofilemeasurement[J].OpticsLetters,2015,40(20):4788.[2]WangCD,WuYY,ZhangLQ,etal.Multi-frequencyprojectionstereovisionforthree-dimensionalmeasurement[J].Optik,2020,217:165175.[3]ZhangQ,YiC,HuangJ,etal.Dual-frequencythree-dimensionalshapemeasurementusingastructuredlightsystemwithgeometricconstraints[J].OpticsExpress,2020,28(11):17066-17082.[4]HuangJ,HuangX,MaS,etal.Multi-frequencytwo-shotstructuredlightwithphaseencodingfor3Dshapemeasurement[J].Optics&LaserTechnology,2020,127:106112.[5]KimHK,KimHK,ParkYK,etal.Adual-sheetoflightscannerforhighspeed3Dreconstruction[J].OpticsCommunications,2017,382:56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