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110千伏景阳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Ja****20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xx县110千伏景阳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xx县110千伏景阳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归档资料,核准通过。未经允许,请勿外传!第一章设计依据及研究范围1.1设计依据《****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列入《****县“十一五”电网规划2008年度修编报告书》的计划中。《****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我院依据湖****电力公司电司发展【2009】25号《关于委托开展2009年增补前期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通知》文件进行的。本可研设计深度是参照湖****电力公司《110(35)千伏输变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及国家电网公司《220千伏及110(66)千伏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执行。1.2研究范围及主要设计原则(1)设计内容和范围本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2)110kV****输变电工程一次接入系统方案研究。(3)110kV****输变电工程二次接入系统方案研究。(4)110kV****输变电工程变电站站址的选择。(5)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规模及总投资估算。本报告研究的范围如下:变电站本体及配套工程的电气一次、二次和土建部分,变电站本体的110kV、35kV配电装置设计到架空线路对外引出线悬挂点,不包括线路绝缘子串及导线金具,但包括所内设备从线路上引下时的T接金具和导线,10kV配电装置设计到出线柜出线端止,10kV出线电缆沟设计到围墙外1m。与本站相关110kV配套线路部分及通讯光缆部分已由****县电力公司在前期35kV官店变增容过程中施工完毕,不在本期可研研究范围内,但本期可研要考虑35kV及10kV部分配套线路的部分。(2)主要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110kV****输变电工程可研设计中遵循如下原则进行:变电站设计严格执行据湖****电力公司110kV输变电工程《典设》的要求进行设计。主变:主变容量应能够满足该变电站供区内3~5年内的负荷增长需要,主变额定电压及调节范围的选择根据潮流计算要求合理选择。配电装置:1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外常规设备普通中型双列布置,35kV配电装置采用户外常规设备半高型双列布置,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高压开关柜单列布置。110kV断路器选用六氟化硫断路器,35kV断路器选用真空断路器,10kV断路器选用真空断路器。无功补偿装置: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中的指导原则,无功平衡配置按照分层分区平衡原则进行。继电保护:采用综合自动化设备,且不需要单独设低周、低压减负荷等安全稳定装置,其功能由微机保护装置实现,线路保护采用微机保护。通讯:采用光纤通讯方式。第二章建设必要性2.1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跨北纬30°06′至30°54′,东经109°32′至110°12′,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县城业州镇沿318国道距省会武汉市615公里,沿209国道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区59公里。****县版图整体状似蘑菇云,南北长89公里,东西最宽64.5公里,最窄处12.5公里,总面积2666.55平方公里。全县最高点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点东南部野三口(野三河汇入清江处)海拔213米,平均海拔1152米。****县境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山峦高低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化。北部和南部耸立着巫山山脉和武陵山山脉余支,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部、东部为盆地、河谷、山丘交错,整个地势由南北向中东部倾斜,是一个高山、二高山、低山相间的山区,其中高山、二高山、低山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3.57%、36.45%和19.98%。随着****县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交通状况的改善,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向工业经济结构改变,工业生产在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的前提下,已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烟、建筑、建材、煤矿、铁矿等工业体系。农业生产、农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已具雏形。烟叶、魔芋、茶叶、药材、林果等经济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县农村支柱产和农村各种经济收入来源。****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9.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87亿元,第二产业3.13亿元,第三产业6.6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50:16:34。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1.55亿元。2007国内生产总值2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6%,其中第一产业10.48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4.68亿元,第三产业8.6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4:20:36。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83亿元,增长12.65%,其中第一产业10.79亿元,第二产业6.22亿元,第三产业9.83亿元,三次产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