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20课程管理制度6篇【第1篇】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制度-5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制度(5)一、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1、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途径和程序进行。2、在开发前要进行前期调研工作,调查学校师生的课程开发趋向,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3、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拟订校本课程总体开发方案。4、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应该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提交新的校本课程门类申报方案,并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再进行课程文本的编写。5、校本课程各门类任课教师应该具备与该课程相关的专业素质,在自主推荐与学校统筹安排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力求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数量。二、校本课程备课管理制度1、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校本课教学例会,由担任校本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课后作业的检查。(1)、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2)、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动手、动脑及合作能力。3、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三、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1、教导处负责学校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2、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3、教师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4、教师在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中要遵照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实施教学。5、分年级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小组,确定组长,由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四、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度1、校本课程课堂评价参照《周集小学校本课课堂评价表》实施。2、任校本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校本课的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学生评价表)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3、校本课程实施小组成员每月要对任教校本课的教师活动设计方案,校本课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月教学常规工作评比挂钩。4、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5、学校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优秀工作者评比”。【第2篇】初级中学新课程改革管理制度第三初级中学新课程改革管理制度总体思路:理念先行、机制保障、培训上岗、课题支撑、教研推动、评价引路、典型示范、总结提高。一、理念先行新―轮的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包涵着三层意思。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3、培养收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所有参与课程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必须明确上述理念,并用于指导实验教师,这是这次课改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二、机制保障做好课程实验工作,需要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应当建章立制,对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发展。1、研究制定课程改革实验方案。2、制定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三、教师培训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进行。1、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新课程师资培训我们将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合格上岗”。2、建立校本培训制度,立足岗位,采用教后反思、教师论坛、课题研究、教学设计讲评(说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3、研究开发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和网络教育等远程教宵资源。组织各种研讨会。四、课题支撑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坚持把教育科研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上,以课题带动形式,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的问题。1、引导学校和教师进入研究状态,鼓励参与实验的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申报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课题。2、着重抓好三个课题研究:①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学习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②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即转换教师角色,力求七个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反差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③校本开发研究:立足学校区域实际,形成学校特色。五、教研推动面对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要有新思路,要努力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发挥信息科研外作用,推进课程改革。①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②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整体研究;③变应试研究为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