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绿色防控措施.docx
上传人:邻家****mk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水稻绿色防控措施.docx

水稻绿色防控措施.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水稻绿色防控措施水稻绿色防控措施稻田生态系的生境结构和小气候比较简单,而且只有相对较少的资源,因为,稻田生态系中的物种多样性越少,空余生境生态位就越多,这就导致稻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病虫害发生频繁,产量品质易被影响。1、选用抗病品种。结合当地天气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抗病品种。2、打捞菌核。根据病害后期形成的菌核会掉落在稻田里成为下一年的病原这一特点。在耕沤田时,打捞菌核,并烧毁,对纹枯病等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3、物理、生物等防控技术灯光诱杀物理防治技术;性引诱剂诱杀;稻鸭共栖治虫除草防纹枯病;选用系列高效生物农药控制各种病虫技术。4、稻田超级送嫁药预防分蘖期病虫技术。在秧苗移栽前2—3天,倍量喷施防治螟虫、稻瘟病、稻蓟马以及稻飞虱等对路农药,以预防或减轻大田病虫的发生危害。5、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技术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稻瘟病的农药,与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农药混合一次喷施,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6、稻田耕沤治螟技术在螟虫越冬化蛹高峰期,及时耕沤冬闲田和绿肥田,灌深水浸沤,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降低发生基数。7、减量用药控害增产技术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福戈)可湿性粉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乳油防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2017-04-0806:06|#2楼稻瘟病在水稻个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有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不能正常抽穗,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稻瘟病在黑龙江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超过500万亩,大发生年份达到1000万亩以上,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稳产与高产。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黑龙江省提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水稻品质好、需求大、效益高的优势,要求加大“旱改水”力度,力争到2017年实现5000万亩水稻种植目标。因此,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上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我们提倡应以绿色防控为主。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1]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了解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条件是进行绿色防控的基础。1稻瘟病发病条件1.1菌源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病菌来源[2]。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3]。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1.2品种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籼稻强于粳稻,杂交稻强于常规稻,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强。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另外,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易感病。1.3气候气候条件与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有6小时-10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如孕穗末期到抽穗时期多雨、寡照、湿度大,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8℃以下,并持续5天-7天,穗颈瘟极易发生。2稻瘟病流行因素2.1菌源充足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层较浅,或不整地,且每年都有该病发生,使得田间菌源大量累积,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日趋严重,田间管理粗放,稻草处理不及时或随处堆放,增大了稻瘟病病源基数。《水稻绿色防控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2.2品种抗性低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品种老化,抗性丧失,稻瘟病生理小种亦产生适应性[4]。在气候条件适宜下,稻瘟病会大流行。受市场经济影响,黑龙江省优质米品种种植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有的县已达100%,且品种种类多而杂,这些品种大部分均为不抗稻瘟病品种,为水稻稻瘟病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