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班化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小班化教学模式心得体会1每天早上,我一早就来到教室,看着一个个孩子高兴地入园,心情特别好,他们的笑容就能给我带来好心情。但有一个小魔王却能把我的心情从高山带到低谷去,那是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宋志翔,平时他总有使不完的精力,每天爬高爬低,把玩具扔满地,还会在上课的时候发出尖叫声,就是他所谓的动听歌声。我对着他可是苦恼极了,不知该如何让他乖乖地坐着上课。今天他像往日一样,跟我说声老师好后,还拉着我讲他星期天的开心事,说到高兴时还要亲着我来说。我边听心里期盼着他今天能乖一点,别惹什么麻烦。宋志翔讲完后,走回位置坐了下来。小朋友们都在玩玩具了,宋志翔却坐在我的身边,一会问我渴吗?一会问我累吗?渴了给我斟水,累了给我捶捶背。我心里想:今天宋志翔真好!上课了,我发现宋志翔的脸蛋红红的,但眼睛却认真地看着老师,还积极地举手,没有唱他的动听歌曲,也没有捣乱,我一连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两次,他非常高兴。我心里特纳闷的。下课后,我走到宋志翔身边,摸摸他的头,老天啊,好烫啊,我明白了,原来宋志翔发烧了,难怪今天这么安静,他是没啥力气动来动去了。当宋志翔爸爸来接他去看病时,宋志翔不愿走,他对爸爸说:“老师今天表扬了我两次哦,我不走,我还要表扬!”我心里瞬间有些难过,摸摸他的头说:“宋志翔乖,你回来后老师还要表扬你!”宋志翔这才听话地走了。这是一个渴望被老师表扬的孩子,因为他平时给老师与小朋友添了麻烦,我没办法看着他的捣乱来赞扬他,但是,当孩子生病了,却表现得那么讨人喜爱。这是我的疏忽。后来,宋志翔爸爸对我说,宋志翔愿意天天生病,我想对宋志翔说:“老师愿意天天找到你的优点,天天表扬你。”小班化教学模式心得体会2小班开学第一个星期,我和孩子们都是在一片哭闹中度过的。有些小朋友原本情绪不错,但身旁有小朋友哭闹受到感染也产生哭闹情绪。大概过了一个星期后,大部分幼儿都能进入正常的生活学习环节,但是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要哭,焦虑不安,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苗苗小朋友从小就跟在外婆的身边,一直都是外婆照顾他的。因此在幼儿园中最常听到他讲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外婆。”刚开始我们都会对他劝说着:“只要你不哭,外婆马上就会来的。”但是他就是听不进去,我们都拿她没办法。安抚其他孩子的方法,在她的身上不起作用。看着苗苗每天哭,我们心里都又难受又着急,怕她哭坏了身体。有一次我正在上课,苗苗小朋友又哭着对我说:“我要找外婆。”我说:“你不哭,外婆四点钟就会来接你了”“好!”没想到他很快就答应了,而且答应之后就不哭了,还跑到别的小朋友面前跟他们说:“我不哭了,你们也不要哭了,外婆四点接会来接的。”后来每次他哭着要找外婆的时候,我都会这样哄他。比如吃饭时她哭了,我就会说:“苗苗乖,不哭了。等我们吃完饭睡好觉,到四点外婆就来了!”她会很快不哭了并且把饭吃完;在上课时他哭了,我就说:“等我们学完本领外婆就来了!”她也会马上不哭了。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需要哄的,哄孩子也是有技巧的。也许老师偶尔的一句无心话就可以让孩子安定情绪,停止哭闹,尽管我是老教师,很多方面还是需要多学习,不断摸索和积累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心,让我们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小班化教学模式心得体会3我们班最小的宝宝杨媛茜是个不满三岁的小女生。她虽小,但是胆子很大。可她也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摸别人的耳朵。在平时也是个小机灵鬼,总是喜欢乱跑,坐不住,你叫她回来她也不听,有时还会撒娇的坐在地上不起来。我觉得象她这种爱跑,不听老师喊的宝宝。你要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如果你硬是强来的话,很容易造成宝宝对你的反感。刚开始我叫不听杨媛茜时我会说;“你不过来等下老师妈妈不请你玩游戏噢~·”可是这样她根本不听,然后我生气了,便会大声说;“茜茜宝宝,你在不过来,等老师妈妈过来了拉。”照样也还是不怕,当我走过去想牵她坐好时,她就撒娇的坐在地上不愿意起来,这让我很头疼。可是我发现,当我很耐心的去和她沟通时,她其实很明白事理,也很听话的坐好。我观察到她其实是想上厕所,或是听课太久了感到无趣时她就会想找东西玩,不想坐那里,就会到处乱跑。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方式及方法来发现及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要善于观察及细心教导,就能够走进幼儿的内心,强硬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那样做只能更令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