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docx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2、尝试自学课文,了解内容梗概,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德国人养花的特点及思想境界。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教学过程】一、睹题激疑1、读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请读一读课题,读---师:吐字清楚,声音圆润,非常好。2、认识作者及背景师:作者是谁?--季羡林,了解他吗?请看相关资料。这就是季羡林,出示:【季羡林(1911--2014),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1935年9月,赴德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老师来读一读第一段。(师读)这里是讲季羡林的身份,是一位大师级人物。第二段跟这篇课文有重要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师:这段话告诉我们季羡林去德国时是1935年,一直到1945年10月才回国,对吧?你发现了什么问题?1945年是一个什么特殊的年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年头,所以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正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当时也正和日本打战呢,能回来吗?直到1945年10月战事结束之后,他才回到祖国。二、初识景色的美丽:1、引入:师:好,我们先了解哥廷根,这就是美丽的哥廷根市,人口只有13万人,季羡林当年去的时候,人口只有4万人,人口很少。再看,这是哥廷根大学的校园,季羡林当年留学的地方。再到街道上去看一看,这是美丽的街道,(出示图片)漂亮吗?师:看到什么了?咱们先读读书,老师先给你们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德国人养花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第二个问题,在街上看到的景象,作者是怎么写的?把那段话找出来。2、请开始朗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课文。(生自由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师:先说说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点?生:德国人养花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花是朝外开的;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相关句子)师:抓得准。接下来第二个问题,课文中有一段描述,写街上美丽景色的。※“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4、理解关键词语师:我们先来学习两个重要词语。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是形容花,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花团锦簇是指花开得茂盛茂密,姹紫嫣红是颜色多,颜色鲜艳。师:真聪明,还有一个字还没讲到。哪个字的意思你们没讲到?师:“锦”什么意思,---锦:有纹彩的丝织品;上面有花,而且是有规则地排列着,非常多。这个词语就写出了花多,艳丽,丛聚在一起很华丽。(锦:有纹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师:“姹紫嫣红”的“姹、嫣”什么意思?师:这俩字什么旁,形容谁的?--女人,年轻漂亮的女人。姹、嫣:娇艳的意思。(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师:形容花儿多,颜色多,还很漂亮,作者用上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们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读起来看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簇”是第四声,“红”是第二声,这叫“仄起平收”,特别好听,多美啊,大家读一读。5、再读描写景色的一段话师:这两个词语都学过了,现在你再读读这段话就不一样了,谁来读?生:(指名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人应接不暇。”师:读得好不好?咱们跟老师合作一下好吗?我读一句,你读一句,行吗?(师引读本段)二、感悟景色的奇丽1、师:这只是写德国人养花景象中的一处,这种描绘不止一处,前面我们讲过一处,也是写养花的,还有一处,往后面找,把它找出来。2、再找描写德国人养花景象的话,对比不同之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师:(学生交流)一共三处了。这三处描写都写德国人养花的。(读一读)师:为什么写三处而不是选一处详细的描写呢?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肯定有他的意思。我们仔细查看一下,这三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我们先看前两处都写他养花,角度区别在哪儿?生:看到角度不同,第一处是从屋里看的,第二处是在街上看别人的花的样子。师:你真厉害,把这两处描写的区别就点到位了。第一处自己养花摆在外面给谁看?生:给别人看。师:第二处呢?——走在街上看别人的花。这两处都是些他第一次到德国在哥廷根这个小镇上看到的情景。那么看到这种情景之后,引发了他对德国人的第一次赞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板书,齐读)师:好的,现在我们再看第三处描写,第三处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师:注意,这段的开头,这是他什么时候,又一次看到满街的鲜花?我们说的是第三次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她从什么角度来写?生:第三次写的是他离开德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