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课件 伶官传序文教案(5篇).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伶官传序教学课件 伶官传序文教案(5篇).docx

伶官传序教学课件伶官传序文教案(5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伶官传序教学课件伶官传序文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伶官传序教学课件伶官传序文教案篇一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1、文中关键字、词、句。2、文章议论思路。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4、关于序。5、背景介绍。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4、5、6、用现代汉语将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伶官传序教学课件伶官传序文教案篇二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