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南原文及赏析江南原文及赏析精品(15篇)江南原文及赏析篇1原文:寄江南故人宋代:家铉翁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译文: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我曾经住在钱塘时,每每听到杜鹃的啼叫,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远在四川的家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如今我被羁押在燕京,不知道今晚梦中,是回到四川,还是回到钱塘?注释: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shǔ)乡。向:在。钱塘:即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南宋都城。鹃:杜鹃。蜀:四川。家铉翁是四川眉山人。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赏析:诗作于南宋灭亡后,分两个层次。前两句是写宋未亡前,诗人客居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了家乡。后两句写宋亡后的,自己被俘到了燕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这首小诗作于南宋灭亡后,分两个层次,成今昔对比。前两句是写宋未亡前,因为北方领土先后被金元所占,宋偏安临安,所以家铉翁住在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了家乡。家铉翁是四川人,闻鹃事切合自己,用的是四川典故:相传古代蜀主望帝失国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鸣声悲哀,常啼至口角流血而止。古人常以杜鹃啼血典来寄托家国灭亡之痛。而杜鹃的叫声又如同“不如归去”,家铉翁“闻鹃忆蜀乡”,既是对国土沦陷表示愤慨,又寄托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后两句写眼前,南宋已经灭亡,自己被俘到了燕京,这时候恢复失土已成画饼,不要说北方,就是南方,包括以前所住的南宋都城临安,也都成了异族统治的天下了。由此,家铉翁无限怅惘地问:今天晚上做梦,是梦蜀地还是梦临安呢?言下之意,两地分别代表家与国,都是那么地使他思恋感伤。前后二层,后层是前层的延续,前层是为后层预做地步,这就是论诗者所谓的加一倍写法。诗在谋篇手法上显然是参考了贾岛的《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但贾岛诗只是抒发久客远游的思乡之情,家铉翁诗却表现亡国之恨,更加催人泪下。通过递进,前面本来是很突出的`思乡之情,忽然又加入了新的内容,更显得沉痛。家铉翁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感慨兴亡盛衰的诗中很普遍,典型的可举虞集的《挽文丞相》诗,末联说:“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用晋过江诸人新亭洒泪叹中原沦丧的典故,说那时还有半壁江山,如今连一点残山剩水也没有了。这与家铉翁梦四川、梦钱塘同一机杼。江南原文及赏析篇2《江南》——徐迟火车在雨下飞奔,车窗上都是水珠,模糊了窗外景色。火车车窗是最好的画框,如果里面是春雨江南,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画。清明之后,谷雨之前,江南田野上的油菜花,一直伸展到天边。只有小桥、河流切断它,只有麦田和紫云英变换它,油菜花伸展到下一站,下一站。透过最好的画框,江南旋转着身子,让我们从后影看到前身。1949年作者简介:徐迟(1914.1O.15——1996.12.13)现代散文学家。浙江吴兴人。原名商寿,1914年10月15日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富于诗情。正如作者所说:“已经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写入散文中的诗味比我的诗中的更加浓郁。”(《自传》)赏析:春雨江南景色新——《江南》赏析郑文发表于《京江晚报》当我读着徐迟的新诗《江南》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两首著名的古代诗词。一首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还有一首是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首古代的诗词,气象都很宏大,景色都很壮美,但是一个是写记忆中的江南美景,一个是写想象中的江南风物,都是“印象派”的写意式作品。而徐迟的这首新诗,却完全是写实的,气象也很宏大,这就写出新意来了。徐迟的独到之处,首先是因为他坐在火车上,可以非常潇洒地检阅江南的.千里春色。这一点,杜牧和白居易都是没法与他相比的。他从火车的窗框里,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画”。由于火车在前进,他看到这幅画在不断地“伸展”,看到它时而被“切断”,看到它的景色在“变幻”,最神奇的是,窗外的江南竟“旋转着身子”,让我们“从后影看到前身”。亲爱的小记者,如果你有机会坐火车外出旅行,你一定要静静地坐在窗口,好好地领略一下窗外景色的“伸展”,被“切断”,还有“变幻”,再特别体会一下大地的“旋转”:靠近火车的景物飞快地向后闪去,而远处的地平线却会奇妙地向前“包抄”过去,这其实是我们对远近景物相对运动的一种错觉引起的,但看起来确实好像是大地在“旋转”,徐迟的描写是非常真实而生动的。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是“以物代色”。一般我们都希望在诗中呈现出鲜明的色彩,但是徐迟在《江南》中却明显回避了对色彩的描绘。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