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六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过程: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提问】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提问】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总结】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初中地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德育目标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教学设计方案〖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