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科举制度的废除(fèichú)2.科举制的废除(fèichú)3.科举制废除(fèichú)的意义新式教育(jiàoyù)体系的形成民国时期教育(jiàoyù)的状况1、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1926年10月教育部颁布(bānbù)《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2、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tóngbān)。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3、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ɡǎiwéi)语体文,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ɡǎiwéi)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这样,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地被淘汰。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4、大学的改制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jiānrónɡ)并收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到校任课,等等的措施。北京大学的改制,引起全国高等学校的反响,有些做法当时即在北京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上议决照办。以后,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办理。5、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民国时期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zhíyè)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育团体教育完全免费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zhōnɡɡu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教育经费《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shèzhì)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师薪水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zīgé)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zhōngxué)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不惜代价办教育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zhǐyǒu)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晏阳初(1890年—1990年)又名兴复、遇春,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国(měiɡuó)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保定地区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50年移居美国(měiɡuó)。一生倡“识字、生计、文艺、卫生、公民”诸教育以治旧中国的“贫、愚、弱、私”四大痼疾。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中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教育事业,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7年赴德国留学,研究(yánjiū)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对北大实行了全面改革,因此而成为北大“永远的校长”。张伯苓(1876年-1951年)名寿春,天津(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