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企合作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途径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对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对英语专业人才更是求贤若渴,英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商务谈判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是企业对英语型应用人才提出的录用要求。通过对校企合作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和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途径,以期依托企业推动师资力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英语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双赢互惠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校企合作,英语人才培养,高职院校途径,引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各地企业对英语人才需求量加大。由于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化,致使技能型人才无法满足现实工作需要,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了校企合作下高职英语人才培养途径,努力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大力推动高校和用人企业利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合作共赢。一、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及自我控制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高职院校以培养英语的专业人才为目的,将现有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结合,创新优化教学方式,为适应社会个性化需求,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英语专业人才。大学生与同龄人相比,在性格、思想和能力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却比同龄人要活跃得多,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学模式方面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入手,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职业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1]。由于诸多高校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的问题,致使学生缺乏实习和实践机会。每年有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符,即便选择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任职时间也不会太长。这类情况说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与就业率有直接关系。同时,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主要以提升英语综合素质为主,从而忽略了英语口语教学,影响了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应针对这一情况和各类影响因素及时调整英语教学核心课程。教师也需要根据社会现代化发展综合考虑对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从学生兴趣进行着手,营造良好的英语课程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二、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英语人才需求分析表1数据是针对某省内48家企业进行的电子问卷调查结果,涉及了13个行业,为了避免企业对英语技能要求过高,所选企业中并非英语专业对口的进出口、外贸类企业。调查内容均是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需求、学历要求以及综合素质等。调查结果显示,英语日常对话、交易、交谈等方面是企业最为看重的。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50%的企业中没有英语专业人才,有20%左右的企业有引进英语专业人才的计划,剩余部分企业中,英语专业人才不超过3人在企业工作,还有极少的部分的企业不会考虑对该技能人才的引进录用。由于部分企业没有走出去的意识,在岗培训课程中也没有相关教程,对人才规划考虑不全面,没有认识到英语专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三、校企合作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途径高职院校为了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基于企业需求开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实现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还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英语专业资源和人才储备,高校则是通过企业资源优势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和从业能力的稳定提升[2]。1.校企共同制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相结合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语言能力,在企事业单位能够承担外交工作及语言服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并且在企业生产、管理、服务方面均能够胜任的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高职院校应该对各地区企业发展情况、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调整方面进行分析并重点关注。随时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企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要及时关注,并与企业沟通组建校企实习委员会和企业专家指导委员会。高校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调整设置需与企业协商,共同探讨,创建实训基地,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形成。高职院校中,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满足企业生产需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专业前瞻性。针对高校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需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将企业生产、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课程内容设计。一般高职院校最后一个学期,会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学习。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避免学生入学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以及专业设计面狭窄等因素的影响,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分别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实时调查,教学计划及课程设计均需围绕“英语语言知识+商务谈判+文化交流+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开展,为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工奠定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3]。2.吸纳企业精英骨干,加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建设。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