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三首.doc
上传人:白凡****12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三首.doc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三首.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学准备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1教师范读。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2合作小组交流。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8指导背诵。(1)分组接背诗句。(2)指定学生背诵。(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4)同桌互相背。五、拓展延伸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六、布置作业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附: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热闹、欢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比较: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夏雨:"如倾如注"秋雨:"淅淅沥沥"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行人""断魂":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遥"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小放牛》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