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习报告最新精编.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植物学实习报告最新精编.docx

植物学实习报告最新精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植物学实习报告植物学实习报告7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植物学实习报告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植物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与任务。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二、实习步骤与内容。1、黑石顶简介。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2、实习内容。xx月xx日上午从xx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xx月xx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xx月xx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xx月xx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三、实习心得与体会。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沟囊蹲尤喙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沟闹匾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