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精选12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试卷,做试卷的意义在于,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自己的差距,提高增强自信心。一份好的试卷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期末考试试卷分析1一、试卷分析本次考试采用市中学教研室统一命题的统考试卷,试卷由三部分组成: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考查内容体现基础性,试题素材、求解方式、关注对考生数学各个方面的考查。本次考试主要考察初一(上册)数学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近似值。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点、线、面、体;线段、直线、射线、角的有关性质等知识。试卷满分110分,易、中、难题目分值比约为7:2:1。试卷共24道题,题型参照省中考试卷模式。试题的排列从难度、分值、位置等都充分考虑到考生的承受能力,后面两道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因此全卷普遍上手容易,但要想解答完整、准确,则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及解题能力。二、考试情况部分数据统计:参考人数人平均分低分人数(40分下)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60分以上)优秀率%(分)低分率%(40分以下)56249.3229107438.37.740.7学生答题情况:14道选择题满分为42分,能够得满分的只有8人,选择题的失分主要在5、7、11、12、13、14小题。其主要原因是对数学的基本概念不理解、基础知识不牢固。分析能力欠缺,导致问题分析不完整,失分多。1518小题为填空题,满分为12分,得分率为35.5%。15小题考查乘方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概念,是送分题,显然得分率较高。16小题考查互为余角的概念。得分的同学较多。17小题考查方程的.解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得分率为30.5%,18小题考查求代数式的值,难度大,加强了技巧性,学生得分的人数不多。第19题是两道计算题,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得分率为57%,错误原因主要是运算顺序混乱、弄错符号及乘方的意义、绝对值的概念掌握不好。第20题是化简求值题,也是基础题。得分率仅为25%,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等知识掌握不好,有理数的运算能力差。还有很多学生没按题目要求做题,不化简,直接求值。第21题是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题型,是道基础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但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得分率不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去分母、括号时不乘以所有的项,移项也有没有变符号的。第22题是道求角度数的基础题。能够得满分的同学不多,主要是不懂寻求角的和、差表达式。第23题是一道方程应用题。错误较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大部分学生列不出方程,其得分率是全卷得分最少的一题,得分率仅为10%。第24题也是应用题,应用问题符合课标要求,但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不能按题意列出式子及方程,得分率为15%。期末考试试卷分析2本次期末成绩较为满意。下面就试卷和学生答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大题积累运用50分,共有六个小题,前三个小题考察生字,要求会写的字基本过关,有5人各错一字,其中有两个是写的不好扣的分。2小题考察的是要求给认识的字组词语,只有3人有错;3小题第一个考赖的部首全班只有三人对,第二“口语交际”,复习过可竟然6人出错,其中成绩最高的张艺淼也是错的。第三错误最多的是“一会工夫”和“功夫”学生混淆了,错误较多;4小题考察的是成语,全班12人有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上不过关,部分学生不过灵活,个别后进生,词语记忆不够准确;5小题考察的是句子,要求为阅览室设计一幅标语,部分学生没有理解了,如果换个说法:“写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或格言”学生肯定会写。说明学生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题还考察了对格言的理解,以后在这方面要加强。6小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全对的有10人,主要错误出在一个灵活的题目上:说明学生思维不够灵活,以后要有意识从这个方面培养。第二大块:阅读理解。错误最多的'是第一个阅读的第一小题,问:抓住了主人公的()、()、()进行描写。全班只有三人答对,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有关写作方法的指导不够重视,让我感触深的还有一题,阅读理解2里,问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也提过,可没有重点强调,所以只有个别学生答对。本题也是本次考试丢分最严重的题目,特别是对于后进生,阅读题是个难点。第三大块:习作园地。有两个题目,一个要求修改短文中的错字和用词不当的地方,因为具体要求在短文后写着,有些学生并没有仔细阅读错误的原因,所以加大了修改的难度,其实在练习中这样的习题也有,平时忽视了学生自批自改的习惯,所以这个题做的不好。另一个要求写一次成功的事情。主要问题出在,1、审题能力差,要求写一次成功的经历,可有些学生写了两件。2、不会组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