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是怎样的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是怎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习俗都慢慢消失或淡化了,例如丧葬礼俗。那么以前的丧葬礼俗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推荐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墓、坟、茔、棺、椁、饭、含、殡、敛与土葬习俗随着人类情感意识的增强和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土葬逐渐替代野葬。成为农耕社会最正统的葬法。也是中国人“入土为安”丧葬习俗的源头。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先民对土地有着深切的依恋。生于斯长于斯,死后也要安于斯,人土便是灵魂最终的归宿。一些汉字清晰的保留了这种习俗特征。墓、坟、茔坟墓是土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坟墓被看做人生的最后归宿,汉字中“墓”、“坟”、“茔”三个字,反映了这一习俗。《说文》“墓,墓丘也。从土莫声。”“坟,墓也。从土贲声。”“茔,墓地。从土营省,亦声。”从字形分析,三字都与土葬有关。《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曰:‘古者墓而不坟。”’可见,虽然都指墓穴,“墓”、“坟”是有所区别的。“土之高者日坟,葬而无坟谓之墓。”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东周以前的墓葬是“墓而不坟”的,墓而坟是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的。《札记·檀弓》记载了孔子寻找父亲墓地的故事,孔子幼年丧父,长大后想去祭奠父亲,却找不到墓地,后费尽周折才找到。为了便于日后祭奠,他就在父亲的墓上培土垒坟并种树作为标志。到了汉代,坟和墓已经没有分别了。棺、椁、饭、含随着土葬习俗的兴起,人们开始对葬具、随葬品有所需要,“棺”、“椁”、“饭”、“含”几个字记录了这种习俗。棺椁,指装殓尸体的器具。内棺称作棺,套棺(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称作椁。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记载:“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可见古代棺椁是用来显示死者身份地位的。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丧葬习俗已经带上了一层政治色彩。饭、含也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即将米、贝、珠、玉等物放入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称为饭。放入珠、玉称为含。饭含的作用在于“实亲口”,“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何休注)是生人尽孝道而已。殓(敛)、殡土葬习俗中,殓和殡是死者安葬前的两个重要环节。《说文》:“敛,收也。从攴僉声。”后来用殓替代了敛。人死后首先要入殓,即为死者清洗身体,放入饭含,最后放入棺材。这一习俗至今还保留在各地的丧葬习俗中。尸体入殓后至下葬前要停放一段时间,称之为“殡”。《说文》:“尸在棺,将遥葬柩。”我国古代,从“殡”到“葬”时间按照等级和身份的高低有严格的区分。现在的丧葬民俗中多为三五天。殉、俑、偶与殉葬习俗殉葬习俗起源较早,在我国古代延续了很长时间。“殉,用人送死也。”(《玉篇》)即以活人殉葬。考古和文献资料表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