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科学史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摘要: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运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叙事性方式适合进行价值观教育、榜样示范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真实的个性化情境易于被学生认同等优点。科学史中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关键词:科学史;德育;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正确地指导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托马斯・里克纳指出:“学科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1]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理科课程教学中可通过科学史故事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运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1、叙事性方式适合进行价值观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具有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是“给认识提供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化的解释,一种普遍抽象的例证”,而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呈现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尽量接近现实,它依赖于具体情境的经验。两种思维模式互相补充,在逻辑、科学方面,例证性思维占绝对优势,但在价值观与道德教育方面,叙事性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年龄越低,叙事性思维的特征越明显。尤其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将价值规范准则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是普遍现象,导致了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叙事性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史故事正符合叙事性教育方式。2、榜样示范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史故事将科学家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能了解美的与丑的、高尚的与卑劣的价值观本身,而且能看到一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与最终获得结果之间的联系,即具有高尚价值观的人最终获得成功与幸福、得到他人的赞美,具有卑劣价值观的人最终会遭遇失败。因此,科学史故事为个体的价值观养成提供了一个参照,为学生树立了价值观行为的榜样或警示。科学史故事不是通过对价值准则的说教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或自发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科学家的美德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并为之努力,或检查自己是否也有一些类似的丑陋意识或行为,以后加以改正。价值观教育由“老师告诉我……”“老师规定我做……”变为“我认为……”“我应该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生真正成为了价值观教育的主体。3、真实的个性化情境易于被学生认同科学史故事将抽象枯燥的观念原则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干巴巴、冷冰冰的价值观念瞬间具有了魅力和生命力。学生在科学史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化解,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与渴望,领悟隐含其中的经验提示与教育意义。价值观教育由理性、逻辑转向真实、鲜活,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学生更易于认同其中蕴含的价值原则,而不像对灌输式教育那样,采取敷衍甚至拒绝的态度。二、科学史中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体现下面以生物科学史为例,阐述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1、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把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热爱祖国,才能自觉肩负起促进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责任和义务。生物科学史上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一方面,可介绍中国在生物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我国的中医药学具有无损伤疗法、无副作用、整体论世界观等不同于西医的独特优势,所以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如饥似渴地研究中医药。为找到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从整理历代医书入手,查阅地方药志,走访老中医,在1972年锁定青蒿并制取了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而在此之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了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为此,屠呦呦于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另一方面,可以介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感染学生。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