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妈妈的歌妈妈的歌(精选16篇)妈妈的歌篇1第二单元妈妈的歌第一课时备注教学内容1、听:《摇篮曲》(黎族民歌)《摇篮曲》(舒伯特曲)2、唱:《大树妈妈》3、我的创造:《唱唱拍拍》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了解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能力目标通过角色表演,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常识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技能目标学会用轻柔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表演。课前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作品都具有“摇篮曲”风格,作品的旋律优秀流畅,轻柔抒情。学生分析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这样的意识需要纠正。而且,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这节课的基调是温柔的抒情的,如何让孩子静静的聆听,轻柔的演唱呢?需要教师来运用音乐特点好好调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轻轻地随着音乐的旋律摇摆,也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乐曲的优美意境。2、说说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境?3、聆听歌曲,体验情绪。]听《摇篮曲》(舒)4、用钢琴伴奏唱旋律。5、听黎族民歌摇篮曲有啥一样有啥不一样呢?二、故事导入,学唱新歌1、说说“大树妈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2、请小朋友都来扮演大树妈妈,一边做摇篮的动作,一边跟着老师用轻柔的声音读歌词。3、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三、分组创编,角色表演四、听听唱唱,课堂拓展1、你们还听过或唱过那些摇篮曲。能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吗?各抒己见2、来做一会回“小妈吗”3、听到歌里唱些啥?4、用哼名跟着旋律轻轻哼唱。一边唱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夜晚妈妈哄小宝宝入睡的情景5、各抒己见6、感受音乐,熟悉旋律7、熟悉歌词,体验八分休止符。8、学唱9、分组合作编排歌表演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备注教学内容1、唱:小宝宝睡着了2、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3、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感悟到母亲的温情与慈爱,懂得尊敬长辈、关爱他人是美好的品质。能力目标乐于参加歌表演、音乐游戏等生动活泼的音乐学习活动。技能目标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用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绪。课前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作品都具有“摇篮曲”风格,作品的旋律优秀流畅,轻柔抒情。学生分析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这样的意识需要纠正。而且,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这节课的基调是温柔的抒情的,如何让孩子静静的聆听,轻柔的演唱呢?需要教师来运用音乐特点好好调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用多媒体播放宁静夜空的画面,画面中有月亮,白云和闭眼的小星星,也有磕睡的小虫和小鸟。2、介绍歌词,突出“睡了”,“动了”,“不叫了”,“不飞了”在此基础上范唱。将学生带进宁静安祥的气氛中去。3、师生接唱4、帮助他们辨别应该用哪种方式演唱最合适。5、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组织讨论:妈妈用爱抚育我们长大,我们打算用什么来回报妈妈的爱呢?你还知道那些赞美妈妈的歌?向大家介绍歌曲的名字,并唱上两句。6、拓展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1、聆听2、感受3、用轻轻拍手,拍腿的形式搭拍子。4、用哼鸣跟随音乐,然后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5、师生妈妈的歌篇2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五课《妈妈的歌》。本课的五件音乐作品都反映了少年儿童对妈妈深切的爱。通过分析,我决定分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欣赏《妈妈之歌》初学《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第二课时为欣赏《鲁冰花》、《小白菜》,学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及另外内容安排至第三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一、教材分析欣赏歌曲《妈妈之歌》是我国纳西族民歌,她通过母子两人的对话,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志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表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情谊。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曲调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这两部作品的主题相同,是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的好材料。二、教学目标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聆听歌曲《妈妈之爱》,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特点。感受音乐中母子之间真挚的情谊。2、能基本学会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从中体会到孩子对妈妈的深情和孝顺之心。3、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教会学生懂得母爱之伟大,自己应该懂得回报和付出。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特点。感受音乐作品内涵,懂得母爱的伟大。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