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难在哪儿——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上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压力也在增大。毕业生就业能否稳得住?当前就业压力如何破?各项政策措施如何助力毕业生就业?还存在哪些难点?眼下,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始陆续离校。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引人关注:一是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历年来最多,达1158万人;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增速缓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在提高就业率,更难在满意度。“工作一般都能找到,难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是随机抽查的50多名毕业生的共同感受。这50名毕业生中有18人已落实就业,10人专升本,有22人没有确定最终岗位。就业信息渠道丰富,但覆盖面有待提高这些年,许多高校建立了完备的就业信息渠道。目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很多。系部持续发布就业信息;辅导员老师会及时给学生们转发各类信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大学生与就业单位面对面相互了解;许多招聘类网站也会推出直接服务应届生就业的频道等。应届毕业生还会主动关注目标行业或单位的官方网站,获取招录信息,也能通过亲友等得到就业信息和具体帮助。尽管有如此丰富的信息渠道,但许多毕业生仍感到就业信息有效覆盖面不足。福建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毕业生贺清想去上海与专业相符的外贸公司就业。她最初遇到的烦恼是学校提供的信息有限,因为学校是师范院校,教育类就业信息更多,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相对不足。这些年,高校学科建设不断扩大,很多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综合,但就业信息与专业设置并不同步,无法满足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曲文雅是湖北经济学院硕士毕业生。她想回家乡河南就业,在搜集就业信息时遇到的是另一种烦恼: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大多在湖北,很少涉及河南。她说:“对我这种想去外地或回家乡就业的学生来说,学校提供的信息中可选择的非常少,我们只能通过网络或企业网站找信息、投简历。”这些年,各地方院校已打破地域限制,大都面向全国招生,但提供就业信息时存在地域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学校在搜集和推介就业信息时,依然以本地或者周边信息为主。不少学生都遇到过曲文雅的苦恼,记者采访的30名已确定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中,有21人是去学校所在地之外就业,他们大都遇到过在学校获取不到足够有效信息的问题。网络无边界。每到就业季,许多毕业生会到各个高校网站浏览就业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就业信息不全的欠缺。高天说,不同高校就业信息网发布的信息各有侧重。但他发现,有些高校就业信息网只对本校学生开放,就业信息不出“校门”,不允许外校学生共享。他说,就业信息不存在直接竞争,高校之间的信息如果能共享,会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就业信息是个性化信息需求,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要完全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本身很难做到。高校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但是覆盖面不全、专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信息多起来、覆盖面广一些,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前提。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唐晓仪建议,如果设置地区专场和专业专场的就业双选会,就能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河南理工大学的王宇航则建议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将实习与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机会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实习,增进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产学结合。这些举措都能缓解就业信息不够的问题。职业规划不清晰放大就业困惑,折射出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困惑,是不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共同感受。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李屹感慨,“困惑才是最大的就业障碍”。最直接表现是简历“一键海投”。记者采访的52名大学毕业生中,投简历最少的有十多份,最多的则达400份以上。大学生看到相关招聘信息就“海投”,一投就是上百份。迷茫背后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清晰。李屹说,应届毕业生大都是第一次进入社会,对目标行业认识不清晰,即使选定一个行业,也会面临行业细分、岗位职责不明确等困惑。高天说,很多人在找工作时还不知道究竟想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职业规划不清晰,折射出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不少应届生毕业时,对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思想准备不够。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李响告诉记者,本科生找工作是第一次经历碰壁,心理压力前所未有。她说,能考上大学证明学习成功。当这种成功感碰上求职困难,挫折感会被放大。华东政法大学的董城港在就业过程中体会到,大学生自我认知必须跟上成长的步伐。他说,从毕业到就业是学生单一角色向社会多重角色的转换。如果自我认知还停留在学生阶段,那么遇到困难就会焦虑。做好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的重要准备,而这恰恰是一些高校教学所欠缺的内容。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邢一丹说,高校教师大都拥有丰富的求学经历和经验,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时轻车熟路,指导学生就业时却“先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