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学业达标实战演练.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专题十学业达标实战演练.docx

专题十学业达标实战演练.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A.自然经济的解体B.民族工业的产生C.贸易中心的转移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2.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其中开近代教育先河的一项内容是()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C.筹划海防,建立海军D.创办近代民用工业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二三十年代4.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5.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政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D.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6.阅读下表,中国面粉业的这一发展状况应该出现在()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表年份厂家数资本总额191140多家600多万元1919120多家4500万元B.民族工业“黄金时期”C.民族工业衰败时期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7.《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8.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9.一战期间,利用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的可乘之机,加紧侵略中国的国家是()A.俄国B.英国C.德国D.日本10.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A.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B.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C.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D.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11.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A.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战争期间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2.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起初购买力很强,两块钱就能办一桌酒席,但到1949年5月,100000245粒大米,右图为当时国统区的反战漫画。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哪一方面困境()A.帝国主义的搜刮B.封建势力的勒索C.政府滥发纸币变相掠夺D.官僚资本的压榨13.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14.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名叫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A.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15.黄遵宪(1848—1905年)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16.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到:“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目的是()A.报道重大时事B.评价社会风气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17.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