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数学.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诗中的数学.docx

古诗中的数学.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中的数学第一篇:古诗中的数学《古诗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中“数字诗”的一些特点,懂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诗歌美与数学美。2.让学生经历搜集诗、品赏诗、创造诗的过程,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感受诗歌与数学文化有机融合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名句“我诵读”。1.自主诵读:课前搜集的一些诗句。2.组内交流:诗句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3.小组展示:每人一句诗。4.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二)名诗“我品赏”。1.欣赏:宋代邵雍的《山村咏怀》和明代林和靖的《雪梅》。2.交流:这两首诗“数字诗”有什么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想?3.教师点评提升。(三)名题“我深悟”。1.学生阅读:(1)著名《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其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2)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的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2.教师提问: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你从中领悟出怎样的解决方法?3.点拨板书:2×70+3×21+2×15-2×105=23。(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第二篇:古诗中的四季古诗中的四季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沉醉于四时更替,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饮酒赋诗。古诗,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芬芳。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以一下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吧.。四季之韵—-春。春,生机勃勃,总是给人新的希望。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迷恋西湖美景,一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个“争”字道出了对西湖生机蓬勃的春之情感,表明了古人对春天的喜爱;碧草蓝天的春之画卷,展现了古人对春天的向往;好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蹄”字展现了诗人的信马由缰、怡然自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之多,春之浓。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中的古春之意。四季之酷――夏。夏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炎热的,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却让人们重新感受夏天的美好,无穷碧的莲叶给人以清爽的感觉,在炎热的的夏日更是难得。别样红的荷花与莲叶的无穷碧互相映衬更加突出了荷花的红,让人在清爽的感受同时融入色彩美的感觉.。清香怡人的夏之芬芳,显现了烈日炎炎中的一丝清爽;出水芙蓉的夏之荷花,增添了白热光中的一段色光。诗中的荷,诗中的画,诗中的夏之荷景四季之凄――秋。秋,落叶归根,总是给人以凄凉悲惨的感觉。而在刘禹锡眼中的秋,却别有一番情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对秋天的赞美,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全诗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真是别具匠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凄寂幽静的秋之气息,正是风高气爽、枫叶红树上的一笔;黄昏落日的秋之凄美,显示秋天胜春的真正美丽。诗中的树,诗中的叶,诗中的凄美秋光。四季之寒――冬。冬,总是给人以萧然肃杀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生花妙笔地概括出了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的景象。还具体的描写长城内外白雪覆盖飞舞的银蛇,奔驰的蜡象。其中动静相接,最后还有妖娆的想象,给读者以无限遐思。然而八大家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描绘了一幅寥无人烟的冬之寂景。这是冰山雪月的夜幕,千鸟回巢的冬之盛况,显出了冬日寂清的凄画。诗中的山,诗中的雪,诗中的寂寥寒冬。春夏秋冬四季,诗人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中的春,诗中的夏,诗中的秋,诗中的冬,拼成了一幅四季的水墨宝画,耐人寻味;春日的意韵,夏季的酷热,秋季的凄美,冬时的严寒,汇成了一首四季的长诗,绵远悠长。八年级八班兰晓荷第三篇: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点评: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