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是你****松呀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学设计.docx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⑤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⑥屏人间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⑦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三、课后作业。1.归纳各段大意。2.准备诵读第3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结构层次。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9)写朱亥椎杀晋鄙(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11)写侯生北乡自刭(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3.教师小结。《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①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②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三、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2.给第3段划层次。提问学生:①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②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③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划分为三小层: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②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③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重点是诵读第2、3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4.练习诵读第4段。四、课后作业。1.熟读第3、7、8三段。2.准备复述窃符救赵始末,要求用自己的话,时间不超过两分钟3.思考以下问题:①侯生对救赵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为什么待“公子之还”才说?②信陵君说“我岂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么?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第3段。2.复述窃符救赵始末。二、阅读第5、6段。要求弄清两点: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三、诵读第7段。1.诵读的准备。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