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民法学考试资料补修(最新).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电大-民法学考试资料补修(最新).pdf

电大-民法学考试资料补修(最新).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法学形成性考核册〔补修〕2012-06-0516:02:36|分类:开本形成性考核册《民法学》〔1〕〔2〕补修课作业评讲〔1〕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C〕的法律标准的总称。A.财产关系B.人身关系C.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D.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2、〔A〕首次将老实信用原则提升到了民法基本原则的地位,从而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老实信用原则确实立。A.1907年《瑞士民法典》B.1908年《瑞士民法典》C.1804年《法国民法典》D.1805年《法国民法典》3、(A)是民法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原则。A.平等原则B.意思自治原则C.公平原则D.老实信用原则4、(D)是指权利人行使权力必须正当善意,不得专以损害他人和社会为目的。A.公序良俗原则B.老实信用原则C.公平原则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5、民法认可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称为〔B〕。A.民事法律事件B.民事法律事实C.民事法律行为D.民事法律后果6、跟谁缔结合同,缔结什么样的合同第三人都不得干预,这表达的是〔B〕。A.公平原则B.意思自治原则C.禁止权利滥用原则D.公序良俗原则7、签订合同时如实告知对方对其不利的事项,提醒对方需要注意的事项,这表达的是〔A〕。A.老实信用原则B.公平原则C.公序良俗原则D.意思自治原则8、我国的民商事法律体系以〔A〕为基础。A.《民法通则》B.《侵权责任法》C.《合同法》D.《物权法》9、罗马法指的是从公元前罗马国家产生时至公元后〔B〕以前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A.4世纪B.5世纪C.6世纪D.7世纪10、人身关系指的是〔C〕。A.人格关系B.身份关系C.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D.人格关系或身份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5题,共20分〕1、以下关于民法内涵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BCD〕。A.民法是私法B.民法是实体法C.民法是权利法D.民法是义务法2、法国民法典确立了19世纪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BCD〕。A.老实信用B.所有权绝对C.契约自由D.过错原则3、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ABD〕。A.主体B.客体C.权利D.内容4、在现代社会中,以下属于财产的是〔ABC〕。A.土地B.矿藏C.知识产权D.劳动力5、以下属于自然人人格的包括〔ABCD〕。A.身体B.生命C.健康D.肖像三、简答题1、简述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区别。答:〔1〕财产关系以财产为客体;人身关系以主体的人身为其发生和存在的基础。〔2〕财产关系以经济利益为内容;人身关系则具有非财产性,其人格与身份不能估价。〔3〕财产关系所表达的经济利益可以与特定主体相别离〔劳动力除外〕。人身关系所表达的人身利益却具有专属性,即人身利益只能由其主体享有,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2、简述法律事实出现产生的法律后果。答:〔1〕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2〕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3〕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是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再存在。3、简述公平原则的具体内容答:公平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时机平等;2、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应均衡;3、当事人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四、论述题论述民法的基本原则。答:〔1〕平等原则。这是民法最基础、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平等、平等的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平等的受到法律保护。〔2〕意思自治原则。即民事行为须是当事人自愿为之,一切行为由当事人自己安排决定,并自行承担其意思决定的后果和责任。〔3〕公平原则。即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4〕老实信用原则。即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老实、善意,行使权利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使得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处于平衡状态。〔5〕公序良俗原则。即要求行为人参与民事活动必须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国家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和起码的伦理要求。〔6〕禁止权力滥用原则。即权利人行使权利必须正当善意,不得专以损害他人和社会为目的。五、案例分析题1、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6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台旧彩电,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