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造假百年回眸说来话长“应计制”20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中,国人忙于向西方“取经”时,不料西方会计界正在孕育着一个后来叫做“应计制”的变革思潮。当时的史料告诉我们,在此之前,海上贸易盛行,用现金买了船和货物后向彼岸进发,到了目的地,把货卖掉,回程前又买进新货。这样完成一个来回后,连货物带船一起卖掉,从最后所得的现金减去出发前所用的现金,就可以知道此行“真金白银”地赚到了多少钱。这大约就是传说中的“现金收付实现制”了。这样的算法,结果固然不容置疑,但要在正常生产经营周期(例如航程)完成时来算账,且要求往来款项均已结清。对于连续进行的生产经营来说,这样的算法可能并不适用,如果能改成按日历周期来定期地结算和报告,应当会更为恰当。“应计制”就代表了这样的一种思考过程:如果能认定“收入”是某一时期赚到的,“费用”也是该时期应承担的,从“收入”中减去“费用”,差额就是该时期的“收益”,或者叫“净利润”。这样就可以回避正常营业周期,定期地报告损益了。根据笔者的看法,应计制是在1906年之后才进入会计实务的,在1925年前后占居主流地位,1940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则标志着其理论总结的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称“销售基础”,而不叫“应计基础”)。这是会计原创性成果集中出现的时期,会计前辈们贡献聪明才智,针对各种疑难问题,相继提出解决方案,如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等,在无形资产问题上,留美的中国学者杨汝梅(众先)也作出了领先于世人的贡献,他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GoodWillandotherIntangibles)1924年出版于美国,连美国会计学会会长也一再引用:会计名家派登(W.A.Paton)氏于其所主编之《会计大全》第七九五页到八三三页(Accountants’HandbookP.795~833)史屈莱托夫(Frank.H.Streightoff)于其所著之《高级会计学》第一一五页至一二二页(AdvancedAccountingP.115~122)中均一再引用,奉为圭臬,于此足征该书之价值,实占有会计学国际之重要地位也。”(李鸿寿文,《会计季刊》1937年1月1日)所有的这些努力,最终使财务会计形成至少在表面上逻辑自洽的体系,其后的七、八十年来,这样的体系也包容或顺应了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只是,会计前辈们当时或许没有意识到,从世人所共知的“赚了多少钱”,变为应计制下的“有多少会计收益”,实际上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这一来就把真的变成假的了。原来的“赚多少钱”是真金白银的,这钱用在哪里了也很直观。而所谓“收益”或“利润”甚至不能定义,只能说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取决于什么是收入,什么是费用,纯属会计上的“人造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对应物,什么也不是,却被用来充当了“赚钱”的山寨版。会计是通过复式簿记来对业务作双重登记的,为了实现这个由真变假的“偷换概念”过程,就需要提出一些名词概念,这些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必然要有意无意地含混其辞,才有可能“忽悠”成功。例如,虚构了一笔并不存在的收入,还必须同时捏造出对应的虚假资产。有位叫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学家对收入和费用的描述就很逗,本来还不太觉得晕,看了他的文字之后反而更晕,堪称应计制理论的经典样板;“收入(revenue)的概念是很难予以明确解释的,因为它一般都与特定的会计程序、一定类型的价值变动以及确定收入应于何时陈报的规则(明文的或暗含的)有关。收入的计量和陈报时机是会计理论中令人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但应当对它们采取虚心的态度来研究,而不应把它们局限于狭隘的收入定义。”(pp.119)“象收入这个词一样,费用(expenses)这个词也是一个流转概念,表示企业资产的不利变动。但并非所有的不利变动都是费用。更确切地解释,费用是获取收入过程中所使用或所耗用的货品或劳务。”(pp131)(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会计理论》,王澹如等编译,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9年5月)虽然说得不清不楚,但给人印象“会计的确很有学问”。也许是由于“忽悠”的功力深厚,这位大侠的名著《会计理论》1965年在美国出版,到1980年代出中译本时,已经修订重印了几十次。下文在提及会计准则时,读者还会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此处先按下不表。此外,实务中面对具体的疑难问题时,当然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其中有些做法是正确的,有些则是站不住脚,不堪一驳的,会计实务既是由这两者拼凑而成,也就难免给人真真假假的印象,以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