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不同于一般中毒。途径包括: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主要由呼吸道侵入,其次皮肤,经消化道的较少,发生意外事故时,毒物有可能直接冲入口腔,生活性中毒则以消化道进入为主。煤气的种类【煤气中毒事故案例】一、有害气体的概念1.窒息性气体2.刺激性气体3.对中枢神经有损伤的气体(1)理化性质一氧化碳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体,相对密度0.91。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焦炉煤气中一氧化碳体积百分数为5~8%;高炉煤气CO含量25.5%左右;转炉煤气CO含量59%左右。因为煤气中含有大量的CO,特别是高炉煤气约占30%(转炉煤气更高可达80%),而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比重是0.967与空气相似,且化学活动性很强,当其进入人体后,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把O2从人体中排挤出来,形成不易分解的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能力,致使人体呈现急性缺氧血症,严重时造成人死亡。【煤气中毒案例2】事故分析:(1)急性中毒是指一个工作日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了高浓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发病很急,变化较快,多数是由于生产中发生意外事故而引起的,如果急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易造成死亡或留有后遗症。C0急性中毒的患者,皮肤、黏膜、手指的颜色不发青紫,而且鲜红色。但往往皮肤上有紫红色的斑点,有时还可能有水泡形成,尤其在手足部的皮肤最为多见。①轻度中毒:吸入一氧化碳后出现头痛、头沉重感、(头晕)、恶心、呕吐、全身疲乏无力、耳鸣、心悸、神志恍惚。稍后,症状便加剧,但不昏迷,离开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能很快自行恢复。病人体内的碳氧血红蛋白一般在20%以下。②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面颊部出现樱桃红,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大小便失禁,昏迷。大多数病人经抢救后能好转,不留后遗病症。病人体内的碳氧血红蛋白在20%~50%之间。③重度中毒:多发生于一氧化碳浓度极高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并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脑水肿、心肌损害、心力衰竭、休克。如能得救也留有后遗症,如偏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人体内碳氧血红蛋白在50%以上。CO在空气中的浓度(2)慢性中毒是指长时期不断接触某种较低浓度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发病慢,病程进展迟缓,初期病情较轻,与一般疾病难以区别,容易误诊。如果诊断不当,治疗不及时,会发展成严重的慢性中毒。C0中毒者数天或数星期后才出现症状,如经常性的头晕、视力减退、健忘、甚至变成痴呆症,还可能发生肢体麻痹和CO性脑炎。这些症状大多数是可以慢满恢复,也有极少数不能恢复而引起后遗症。长期吸入少量的CO引起慢性中毒,其症状:贫血、面色苍白、心悸、疲倦无力、消化不良、呼吸表浅、体重减轻、头痛、感觉异常、失眠、记忆力减迟等。一、造成煤气中毒的原因①煤气设备泄漏没有及时发现,或已发现而又未及时处理。密闭场所通风排毒设备效果不好。②对煤气性质认识不足,在超过卫生标准的煤气区域工作而又不戴防毒面具。(案例)③缺乏安全意识,在设备附近休息、打盹、睡觉。④停送煤气,不注意空气流向,或设备内的煤气处理不彻底,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⑤煤气倒窜到蒸汽或水管内,引起中毒。(案例)⑥煤气区域不挂“煤气危险禁止停留’’的标牌。⑦安全制度不严格,误入或提前进入危险区。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护。⑧管网系统压力波动过大,超过水封安全要求,造成煤气压穿,煤气泄漏。【煤气中毒案例4】【煤气中毒案例5】二、预防措施1、组织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安全监护等煤气安全规程。《煤气防护安全操作规程》2.密闭加强设备的密闭化和自动化,防止跑、冒、滴、漏。使用、运输和贮存有毒物质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容器破裂和冒气。对煤气管线、设备加强巡检,发现泄漏及时处理。对新建的煤气设施投产前必须经过气密性试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产。3.安全操作及通风排毒4.定期监测煤气区可能有一氧化碳泄漏,所以应设一氧化碳报警系统。有时需进入煤气设备内部检修,人进入前一定要取样分析氧和一氧化碳含量,根据含量控制进入操作时间,并对含量不断监视。在设备内的操作时间要根据一氧化碳含量不同而确定(表2-1),而氧含量接近对比环境中的氧含量时才能进入。表2-1一氧化碳含量与可在设备内的操作时间5.个人防护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毒物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式防毒面具。(供气式也称隔绝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6不准在煤气区域停留。7煤气区域安全标志牌标语明显。8卫生保健措施。煤气中毒事故的急救一、及时报告和组织抢救二、准确救护①将中毒者救出危险区,转移到新鲜空气的地方。只要中毒者仍在呼吸,一接触新鲜空气,人体生物化学性的修复作用就立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