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深化学校发展的请示报告抓住机遇找突破做强品牌育英才——关于深化内江六中发展的请示报告内江市市委政府:国家发展,教育先行。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内江六中,作为内江最具影响力学校、省内优质中学代表,为国家之伟大复兴而培育创新人才、栋梁人才,乃责之所在,虽艰必行!一、发展地方优质教育的紧迫性当前,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往往影响着该地区的城市发展和人民幸福指数。近年来,大量优质生源涌向省会城市、超级中学,成了各地市州的教育发展之痛。教育发展滞后的地区不仅出现了大量优质生源远走他乡的现象(生源流失),甚而至于出现了成功人士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搬离原来的城市的现象。如果不积极设法应对,这种现象将愈演愈烈。二、提速地方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020年4月8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了139号文件,明确规定“所有公办、民办学校……,一律不得跨市(州)掐尖招生、提前招生”。对地方教育而言,这简直是一场甘霖雨露,有了这项政策,优质生源流失之痛得到了缓解;但是,地方教育发展的挑战依然巨大,只有用好党和国家的政策,不惜一切力量办出有绝对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教育品牌,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望,才会从根本上化解优质生源(家庭)从本地域流失的风险。三、做强内江六中品牌的必然性内江六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创造过很多代表领域发展最高水准的成绩,培养了四名省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和上百名清华、北大学子,一直都是内江学子最大的求学梦想。目前,学校有着省内最优越的办学条件和最优秀的师资团队。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最具影响力校长”唐昭强校长的励精图治下,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厚德载校、管理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略,坚持“用政策选好人、用思想凝聚人、用制度规范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情感温暖人”的用人战略,大力弘扬“行成于思,行胜于言”的工作精神,呈现出昂扬勃发的发展活力。在2020年的高考工作中,内江六中有2名学子进入全省前80;有3名学子有望被清华、北大录取;特优生占全市百分之六十以上比例,重本、本科升学率再创新高(重本升学率73%,一本升学率96%),各项办学指标在省内同级学校中名列前茅。内江六中,有着发展为“全国一流中学”的坚实根基和厚重底蕴,将在地方教育事业中更加充分地发挥辐射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四、深化内江六中发展的突破点(一)政策支持层面1.请求扩大高中招生范围目前,六中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内江市主城区。虽然学校每年通过自主招生在三县招到100名左右学生,但基本靠学校派出教学干部及大量名优教师深入三县做宣传工作,像搞“游击战”“运动战”一样,十分不受县区学校待见。个别县区不乐意六中发展,宁可把优质生源输送到其他地市州,也不愿意把优质生源推荐给内江六中,给整个内江市的教育发展都带来了阻力。【学校的诉求】请求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政策时,允许省一级示范校面向全市招生(可限定招生班额不超过4个),并对将生源输送到其他地市州的教育单位进行监督和干预。2.请求支持六中初中招生办学政策(1)请求恢复小学特长生招生政策初中招生,除划片招生外,就是通过摇号随机派位,孩子缺少选择的主动权,很多聪明的小孩指望着六中这处学习的圣殿,却可能最终被摇到了办学能力十分有限的学校。【学校的诉求】请求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范围允许内,灵活开展小学生发展质量监测,保留小学特长生招生政策,让学习能力优、有发展特长的学生拥有选择学校的自主权,也让学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培养特色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招生。(2)请求支持六中创办“高校专项计划”宏志班高校专项计划是针对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的一项特殊招生政策,内江只有东兴区才能享受这项国家政策。享受招生政策的学生(优生),有可能在高考中享受到30—50分左右的政策性加分,能够大大提升享受政策学生升入名校的能力。比如2020年六中学生贺忠辉,高考裸分674分,得到政策性加分30分,总分704分,将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的诉求】请求在初二结束阶段,组建1个“高校专项计划”宏志班(55人),学员从整个东兴区农村户口学生中推荐选拔,采用“2+4”高初中一贯式培养模式。届时,内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会是一片崭新的天地。3.请求支持六中创新办学机制(1)支持六中发展教育联盟当下,生源的抢夺战愈演愈烈。六中要办成有绝对影响力的学校,需要充分的优质生源基数。部分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利益,不论自身资质实力如何,强留优质生源,最终造成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校的诉求】请求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地方教育政策时,支持六中发展教育联盟,允许六中把联盟学校发展为生源基地校。(2)支持六中择址办一所集团实验学校十余年前的绵阳中学,声名不显;今天的绵中,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