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农业博览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
上传人:努力****幻翠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红壤农业博览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

红壤农业博览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红壤农业博览园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编制日期:2010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目录TOC\h\z\t"标题1,1"HYPERLINK\l"_Toc254789961"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PAGEREF_Toc254789961\h1HYPERLINK\l"_Toc254789962"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PAGEREF_Toc254789962\h9HYPERLINK\l"_Toc254789963"3.环境质量状况PAGEREF_Toc254789963\h11HYPERLINK\l"_Toc254789964"4.评价适用标准PAGEREF_Toc254789964\h13HYPERLINK\l"_Toc254789965"5.建设项目工程分析PAGEREF_Toc254789965\h16HYPERLINK\l"_Toc254789966"6.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PAGEREF_Toc254789966\h21HYPERLINK\l"_Toc254789967"7.环境影响分析PAGEREF_Toc254789967\h22HYPERLINK\l"_Toc254789968"8.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PAGEREF_Toc254789968\h26HYPERLINK\l"_Toc254789969"9.选址布局合理性及环境管理PAGEREF_Toc254789969\h28HYPERLINK\l"_Toc254789970"10.结论与建议PAGEREF_Toc254789970\h30附图: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及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图附图二项目总平面图附图三功能分区图附图四地表水监测布点图附件:附件一委托书附件二立项批复附件三土地证附表:附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法人代表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建设地点立项审批部门建设性质占地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评价经费(万元)1.1项目由来1.2项目的规划概况1.2.1项目名称和性质1.2.2项目选址及周边概况1.2.3项目规划概况(1)总体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拟达到以下目标:①成为我国红壤农业科研的开放性平台;②通过展示红壤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成为我国红壤农业科技展示和示范平台;③成为江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的优良基地。(2)总平面布置本项目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使用功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分区计划;结合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内部交通以及与外部道路的联系。园区基地内以红壤大道为轴线,由北往南依次为产业发展区、科普教育与休闲农业园、科技研发园及科技小城镇4个区域。基地内部交通组织合理,设有环型车道,人流、车流均有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互不干扰。项目总平面布局见附图二。(3)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1)旱作物良种繁育示范推广中心(旱作博览园)旱作博览园位于试验路以南,马家路以北,月桂东路以东,即现在的江西旱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100亩。已建有较好的路、渠、围网等基础设施,构成四纵六横园田化格局。根据旱作博览园地形、土地利用现状将旱博园划分为科研试验区、品种展示区、技术展示区、大棚区等四个功能区。试验、展示和生产可相互穿插应用。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园区排灌系统、交通道路修补、防护栏维修和园区绿化等。以作业运输方便、排灌自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和科学配置、赏心悦目、整体融合为目标,并建设滴灌、喷灌、农田数字化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设施。拟对旱作中心基地围网、埂道、护坡、沟渠进行修缮,环境绿化改造,培肥地力;配置相关农资用具、试验考种间、挂藏间及种质存贮仓。大棚采用钢架结构和砖混网结构式,明顶或单体式明顶、大棚内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设喷、滴灌系统、大棚明顶采用弧形,最大面积接受光照,有条件可设置太阳能装置,解决升温时所需的能源。展示大宗旱作物新品种如大豆、玉米、红薯、花生、油菜、小麦等,展示小宗旱作物新品种如芝麻、绿豆、马铃薯、豌豆、大麦、蚕豆等,特色旱作物新品种如牛蒡、雪莲果、贝母、木薯等。建成之后将集中充分展示适合丘陵红壤旱地种植的旱作品种资源和红壤旱地农业耕作种植模式,并成为丘陵红壤旱地农业科研、实习、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园区的引导与示范,促进旱作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旱地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旱作农业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