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生的境界》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境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人生的境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情意目标: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能力培养目标: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教学难点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教授方法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二、介绍作者: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古人云: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者,人所共仰的大圣人,但却人人可以为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七、板书设计课题:作者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人生的境界》教案2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二、作者介绍: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府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