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压与油气分布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91 大小:16.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超压与油气分布学习教案.pptx

超压与油气分布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壳牌(SHELI)石油公司1989年发现的火星(Mars)油田,也是超压大油田,水深915m,井深5732m,发现134m含油浊积砂岩。它是夹持(jiāchí)在外来盐体之间的半深海浊积岩,砂岩倾向西北,三面受盐体封闭的地层油藏,可采储量为1.1×108t。地层压力梯度为0.75psi/ft,是墨西哥湾最大的超压油藏。1985年油价下跌以后,钻探高压的探井急剧减少,仅有11口井,探井成功率近20%。从1989年开始,由于高温高压钻井技术的发展和对高压带认识的提高,钻井数增加了一倍,成功率也有明显的提高,发现井占总井数之半。总之,随着超压区油气的不断发现,对超压层的成烃条件、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无论在理论(lǐlùn)上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我国过去也多在常压带内找油气。近年来,随着对天然气勘探的重视和各地区加强对深层油气的探索,也将面临着更多的高温超压的地质条件。对于这个特殊的地质环境,当然有它不同于常压条件下的油气分布(fēnbù)规律和特点。如果用常压条件的规律和方法来认识和指导勘探,必然要走弯路,取不到好的效果。第一节压力带的划分在超压盆地内,一般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力压力系统。当地层孔隙间的流体(油、气、水)压力等于地表到某一地层深度的静水压力时,为正常的地层压力,压力系数(xìshù)为1;低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或压力系数(xìshù)(实测压力/静水压力)小于1者为低压异常;高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或压力系数(xìshù)大于1者为高压异常。正常地层压力与异常压力之间的压力递变带,称为压力过渡带。各个国家和公司对于压力界线的划分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原苏联在80年代根据实践(shíjiàn)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成果,用压力系数对异常压力做了界定(如表l—2、l—3、l—4)。埃克森(EXXON)公司根据美国墨西哥湾的地质情况,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表1—3)。国内有些专家对地层压力分类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杜栩等提出的分类方案,见表1—4。第二节超压体的过渡带是找油气的有利(yǒulì)地带1993年,美国W.G.I.each根据墨西哥湾沿岸区钻达第三系的25204口、深度为600~6000m已完井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探讨油气在超压层中的分布(fēnbù)规律时发现,油气比较集中分布(fēnbù)于超压顶面上下300m(1000fi)附近(图1-4),油的高峰值偏上,位于超压面之上,而气的高峰值偏下,在超压面上,与超压带的过渡带相近。同时发现天然气的高峰值随着产层埋藏深度的变化,与超压顶面的相对关系也不同(图1-5)。在12000~13000ft、14000~15000ft、16000~17000ft三个深度内,随着生产层埋深的增加,高峰值远离超压顶面的深度逐渐加大;在18000~19000ft时,峰值反而(fǎnér)变浅,向超压顶面靠近,说明随着埋深加大、压力增加,盖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不利于天然气的保存。油气储量较多地分布于超压层顶面附近,其它地区也有这样的规律。如土库曼凹陷内,油气储量的89%分布在压力系数为1.1~1.4的压力带内,在压力系数为1.1~1.3的地层中分布着许多凝析气藏,仅有11%的油气储量分布在压力系数为1.4~1.7的地层内。南里海盆地也有这种规律,在古地台内烃类大多数聚集在压力系数为工.3以上的压力带内;在准地台则聚集在压力系数为l.06~1.3之间的压力带内;而活动带的烃类多聚集在压力系数为1.1~1.7的压力带内,虽然变化比较大,但同样也是压力过渡带为烃类集中分布带。这一分布特点(tèdiǎn)是由其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很多盆地的生烃岩都位于超压带内,超压本身就是一个岩性物性封堵面,也是油气运移的平衡面,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在强超压存在时,盖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一般情况下不利于油气的保存。因此,油气富集于压力过渡带的附近是其内在规律性的表现。无可否认,随着超压带钻井的增加,其所占储量的比重也会有所增加,但不会改变其基本特点(tèdiǎn)。过渡带的厚度和强度因具体的地质条件不同而有变化。如墨西哥湾西部地区,上部为砂岩,下部为泥岩,砂岩与泥岩分界明显,压力(yālì)过渡带就在分界面附近,压力(yālì)过渡带的厚度较小;而在墨西哥湾中心部分为砂泥岩互层,砂泥岩没有明显界面,压力(yālì)过渡带较宽。所以过渡带的宽窄,与砂泥岩比例有关(图1-6)。第三节不同成因(chéngyīn)的超压带与油气分布的关系Power(1967)提出,蒙脱石转化为伊利石能导致高孔隙压力的形成,是基于粘土表面结构水的密度大于孔隙水,高密度水进人孔隙会使流体(liútǐ)体积增大,导致高压产生。Foster、Custard和Plumleg等(1980)提出,粘土脱水导致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