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合集九篇时间过得飞快,我们迎来了新的学习生活,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计划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语文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要求1,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8)培养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和爱护图书的习惯。(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2,汉语拼音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3,识字写字(1)准确认读221个生字。(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14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4,口语交际(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5,阅读(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2)继续学习朗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6,习作(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文从字顺的短文。(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二,教研活动安排1,研究专题: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基于全纳理念下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2,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加强教学业务学习,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4)加强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5)注重学生读书做笔记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6)积极开展有益的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生活中的语文能力。3,教研活动(见中心语文教研活动安排表)三,教学进度小学语文教学计划篇2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更应该根据其科学性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处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公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还要求学生从学习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地安排到语言文字训练中,从而提高德育常渗透强度。一、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无论哪能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行制定教学目标,语文课也一样,但平常所说的目标一般都指学科知识教学目标,其中的思想品德大多象征性的点到为止,不作目标硬性要求,认为学科知识达标就算完成任务。其实则不然,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说,德育也是语文教学的必要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课前也应该制定好德育教学目标,以便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恰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二、教学中围绕目标创设感染情景,激进情感震动。小学阶段是发展儿童随意注意的主要时期,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者必须在教学中创设独特的感染情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去组织自己的注意,激起情感震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中创设感染情景,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震动,启动学生的情感闸门,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