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现象(xiànxiàng)观察:石油价格的波动思考(sīkǎo):现象(xiànxiàng)观察一、欧佩克组织的含义、成立(chénglì)背景、组织机构欧佩克是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的,创始成员国有5个,它们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1962年11月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guójì)组织。2、成立(chénglì)背景在70年代,该组织为保护成员国的石油收益,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签订提高石油标价(biāojià)的协议,并单方面作出提高石油标价(biāojià)的决定,从而取得调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支配权,一度使西方国家陷入石油危机,并为推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二)成员国及机构(jīgòu)该组织条例进一步区分了3类成员国的范畴:创始成员国———1960年9月出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会议,并签署成立欧佩克原始协议的国家;全权(quánquán)成员国———包括创始成员国,以及加入欧佩克的申请已为大会所接受的所有国家;准成员国———虽未获得全权(quánquán)成员国的资格,但在大会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仍为大会所接纳的国家。加入欧佩克的条件是:(1)必须是实际的石油净出口国;(2)经欧佩克3/4的正式成员国(包括五个创始成员国)一致同意接受(jiēshòu)。此条件确保了欧佩克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共同利益。符合条件的所有国家均可申请参加。至1988年共有13个成员(chéngyuán)国。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5国为创始国。其他成员(chéngyuán)还有: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92年厄瓜多尔退出(tuìchū)欧佩克;欧佩克参考\厄宣布计划将重新入欧佩克.doc1996年加蓬退出(tuìchū)欧佩克。目前(mùqián),欧佩克共有11个成员国(括号内为加入欧佩克的时间),除了五个创始国外,还包括:阿尔及利亚(1969年)、印度尼西亚(1962年)、)、利比亚(1962年)、尼日利亚(1971年)、卡塔尔(1961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欧佩克参考\美国盯上西非石油.doc2、组织(zǔzhī)机构会议:是欧佩克的最高权力机构。所有正式成员国和准成员国均可参加会议,但只有正式成员国具有表决权。会议的主要职能:制定该组织的共同政策;决定有关执行(zhíxíng)政策的方式,在程序上控制该组织的财政和其他机构的工作;选举理事会主席,任命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会议采一国一票制。二、欧佩克与石油价格(一)欧佩克对世界石油(shíyóu)产量的影响力世界(shìjiè)石油供给状况:拥有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石油探明储量国家:按1996年的数字,世界排名前5位的是沙特阿拉伯(2.61亿桶)、伊拉克(1.12亿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98亿桶)、科威特(0.97亿桶)和伊朗(yīlǎnɡ)(0.93亿桶),它们均为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按1996年数字,世界上生产石油最多的5个国家和地区是沙特阿拉伯(日产810万桶)、前苏联国家(日产690万桶)、美国(日产650万桶)、伊朗(yīlǎnɡ)(日产360万桶)和中国(日产320万桶)。(二)欧佩克的油价政策(zhèngcè)/思考:石油价格高涨是否一定意味着欧佩克各国会获取暴利和经济的增长?2、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导致石油需求(xūqiú)下降和欧佩克石油收入减少,不利于世界经济增长。/20世纪70~8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两次石油危机使主要石油输出国得到了大约10年的巨额石油收入和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世界经济陷入滞胀和长期衰退主要石油输出国也经历了17年左右(zuǒyòu)的经济增长停滞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的压力由此加大3、油价居高不下促使非欧佩克崛起(juéqǐ),导致欧佩克石油的市场分额缩小。高油价非欧佩克的石油勘探开发;4、高油价刺激(cìjī)了替代能源的开发。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欧佩克参考\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htm欧佩克参考\全球迈向“后石油时代”新能源新出路.doc5、欧佩克干预市场的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后,欧佩克认识到追求过高油价对欧佩克国家的长期危害,开始制定一个石油消费国和石油生产国都能接受的、可以抑制替代能源以及非欧佩克国家发展的适当价格。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其剩余生产能力(shēnꞬchǎnnénꞬlì)基础上的。思考(sīkǎo):最新现象(xiànxiàng)观察(三)欧佩克组织(zǔzhī)的性质及对油价的影响/(2)、采用(cǎiyòng)配额制度控制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