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有感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中心初级中学刘晗捧起郑杰《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我不禁被一段封面的开场白深深吸引了:“我不习惯听或者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这决定了我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我能承诺其中每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而不是被他人或自己强迫。我能容忍自己每个字都是错的,却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也许正是这段话打动了我,让我迫切地想见识一下这位“另类校长”的新锐而独特的真诚建议。读着这些看似平淡无奇却意蕴深远的文字,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染着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全书,这才发现我真正地被这位“另类校长”的“另类”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有一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为孩子喜欢你提供理由”。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每天天不见亮就来到教室,和学生一起清洁卫生,看看学生早自习,然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跟学生谈心、抽时间搞教研,课间操、眼保操、自习课都陪着学生,下午放学后,还往往把学生留在教室里反复强调自己认为该强调的话,一直忙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日常生活中,我们抓班级事务可谓巨细无遗,一天下来往往身心疲惫。我们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可是却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我们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无法赢得学生的喜欢;我们的工作做的越细,离学生的心灵却越来越远。更令人心痛的是我们的好心还不一定能够得到孩子们的理解,甚至我们的事必躬亲往往让学生觉得烦。越是认真负责,学生越反感。这是我们许多老师的悲哀之处,甚至是悲剧所在!我们到底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喜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提出真正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内涵:1、维护人的权利;2、尊重人的特性;3、关注人的幸福。他认为教师除保障学生基本的受教育权并认识到自私作为人的基本特性的合理性、合法性之外应尽力不为他人造成更大的苦痛,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为他人消除一些不幸福的根源。如果不能成为他人的“天堂”,至少不能成为他人的“地狱”。书中还写道:“教师一时成不了孩子们的朋友和伙伴,有时声称是孩子们的朋友或伙伴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教师不会是孩子们的天堂,但如果多一些孩子们喜爱的理由,那么教师将不再是他们的地狱”。这句话的确让我很震惊、发人深省,也使我想起著名的教育学者李镇西老师曾在他的书中举过的一个真实的事例:20多年前,一个叫宁小燕的高一女生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她为何自杀?”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原因”。人们的第二个问题油然而生:“这个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怎样?”答复是:“品学兼优。连续两届市级三好生,学校团委干部……”。宁小燕的死,从法律上讲,只能由她本人负责,因为她的确是“没有原因”的自杀。但如果探究她思想发展的轨迹,应该说是我们的教育把她推向了绝路――脱离心灵的谆谆教导(她的日记中多次谈到老师的教育和她心灵的隔阂)、无视学生精神状态的空洞说教(这也可以在她的日记和作文中找到依据)、青春期溢满心灵的苦闷却无处诉说(她曾有很多话相对人倾诉,却始终没有也不愿意找老师谈心)。联系这一事例,正如郑杰所说,今天,口号化的“以人为本”,频繁的出现在各种规划、计划、评审报告、总结报告中,使人对它习以为常,不再为之生发诸多感触,“以人为本”这个美妙的短语早已失去了张力、是苍白的。是的,“社会转型期,谁都有苦衷。”校长有苦衷、干部有苦衷、教师的苦衷更多,在人人都有苦衷的情况下,学生的苦衷往往被忽视,家长把所有希望压在孩子瘦小的肩膀上,这沉重的希望挤占了孩子几乎所有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学校要提高升学率,希望也在他们身上,教师瓜分着学生的课间、自习、放学的几乎所有能瓜分的时间,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苦恼更多了,却没有成人可以当他们的知心朋友、像个大哥哥或大姐姐,在需要的时候能帮帮他们。他们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有时很迷茫,有时候有些发狂,可有多少人能体谅他们呢?当我们做老师的自己都在苦恼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到底有多少角落真正能安置学生呢?面对以上的种种,我想,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该保持沉静,教师的工作性质也告诉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良知做哪怕一点点改善,不是纸面上漂亮的说辞,也不是应景式的花边小动作,以显示你以人为本了。对教师而言,这一点点改善就是尝试自己让孩子喜欢你,哪怕仅仅提供一条两条孩子们喜欢的理由,同时,尝试去做一个心理学者,去理解孩子的苦衷,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受教育的机器,这就是孩子们对我们的呼唤。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名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