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中考各区一模语文考试试题专项(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附.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3届上海市中考各区一模语文考试试题专项(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附.pdf

2023届上海市中考各区一模语文考试试题专项(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附.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3届上海市中考各区一模语文考试试题专项(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2023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警惕语言的陷阱徐默凡①对于有很大概率终生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对语言之美、文学之魅是充满了向往的,但我却要说一说语言的三个陷:“强行分类”“隔膜体验”和“以形害意”。②比如我问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就要想出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热情、敏感、聪明或者大大咧咧等等。与此同时你就对自己进行了分类,“你”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与他人迥然不同的细微之处就会被这个语词抹杀,存在是混沌一体的,语言却是一个个的孤立符号,于是语言就必须把描述对象逐一分割。③________语言的这种范畴化作用能使世界结构化、条理化,________也让使用者踏入强行分类的陷阱:我们会忽视世事的纷纭之处,过滤生活的细碎感动,被语言概念绑架,变成一个粗线条的人。最近的流行语中,有一个“内卷”,有一个“躺平”,我经常被问到是应该内卷还是躺平,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已经陷入“强行分类”的陷阱了,人生的应对之策是多样的,情绪也是复杂多变的,为什么要用“内卷”或者“躺平”来贴标签呢?其实一旦用语言表述,再怎么复杂也已经把自己限定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回到事物的复杂性之中,一事一议。④又如你到某地之前,恐怕已经在网上做了详细攻略,掌握了很多描述该地区景点的精致词句。这些词句能帮你打卡、拍照、发朋友圈,但无疑也会把你幽微的切身感受隔绝在外。所有的语言都是陈词滥调,因为语言是一种公共媒介,依靠约定俗成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而约定俗成的东西只能是一个公约数,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现代资讯的发达,使我们普遍早熟,在语言文学里经历了无数的人生,但这种公约数的理解和个性化的经验毕竟是有区别的。⑤当然,并不是要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而是提醒大家,不要被语言符号的公共意义遮蔽,要警惕知识的骄傲,要有突破语言的障眼法回归生命体验的能力。⑥再如我问你理想是什么?你或许会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追寻生命中的诗与远方”等等,漂亮是很漂亮的,而且正能量爆棚,但实际品味,都是一些语义磨损的空洞形式,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这种文风在各种场域都很流行:中学作文中的华丽辞藻,滥情渲染;论文写作中的故弄玄虚,佶屈聱牙……都是以形害意的表现。⑦语言有其形式和内容,形式上的音韵、词藻、结构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从而构建语言艺术品,唐诗宋词元曲,都将这个语言的审美功能发展到极致。这是我们要培养的文学能力和审美趣味,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无论在何时何地,语言的内容都必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华丽的形式不能成为空虚内容的遮羞布,锦绣文章也永远事关人间烟火。更何况,质朴淳厚、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也是另外一种形式之美,而且是更难达成的境界。⑧我们生活在语言符号的世界中,而不是一个物理世界里。这是一种人类的伟大进步,甚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原因,但这又是一柄双刃剑,语言已经为我们设下了重重陷阱,我们要警醒语言的负面作用,通过不断学习,洞悉更多的语言奥秘!(选自《语文学习》,有删改)10.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第③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仅……而且B.因为……所以C.虽然……但是D.如果……那么11.根据文章思路,完成填空。作者首先提出了语言的三个陷阱,它们分别是(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接着作者阐释了需要警惕它们的原因,并提出避开“语言陷阱”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回到事物的复杂性之中,一事一议;(4)________;(5)________。最后再次强调语言已为我们设下重重陷阱,亮明观点:(6)________。12.请简析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1)警惕语言的陷阱10.C11.(1)“强行分类”(2)“隔膜体验”(3)“以形害意”要警惕知识的骄傲,要有突破语言的障眼法回归生命体验的能力(5)不要忘记,无论在何时何地,语言的内容都必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6)我们要警醒语言的负面作用。12.画线句指出语言中的形式确实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但指的是真正的语言艺术品,并不是前文列举的那些表现。这是对第⑥段论述的“以形害意”这类陷阱的补充论述,使论证更为严密。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一13题跳出心灵的“井口”刘元通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