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绪论一、学习内容(nèiróng):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中国近代园林史、中国现代园林史、西方园林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造园艺术原理方法。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她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三、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意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五、园林(yuánlín)的概念1、园林(yuánlín)(园林(yuánlín)学)的研究范围和功能作用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2、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3、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4、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六、园林艺术的概念1、艺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形象(具象、抽象)表述、提炼、升华。2、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要素构成)按照园林匠师的审美意识所创造(chuàngzào)出的时空的动静空间艺术。3、特殊性:物质、精神两方面。4、园林美的衡量标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人们对自然和自然现象所产生(chǎnshēng)的审美意识。艺术美:人们对自身创作的艺术作品所产生(chǎnshēng)的审美意识。生活美:人们面对(miànduì)自身的活动和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七、中西方园林(yuánlín)的体系:规则式、不规则式1、中西方的园林艺术比较:自由与规整。西方:以意大利、法国的园林为代表。2、中西方园林产生(chǎnshēng)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和园林美,其原因有三:(1)从哲学、美学体系上看:天人合一、人本主义;(2)从园林创作者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诗情画意、几何审美;(3)从园林的表现形式上看:内聚性、外拓性。第一章中国(zhōnɡɡuó)古典园林总述第一节世界园林发展(fāzhǎn)的四个阶段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不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此阶段园林的三大特点:1、为少数(shǎoshù)统治阶级服务。2、封闭的、内向型的。3、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为主要目的,并非自觉体现社会环境效益。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成功,世界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guòdù)。大范围的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Olmsted1857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1872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此阶段园林与上一阶段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四点: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政府所有的、向群众开放的公园,园林不再为少数人服务;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原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发挥其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环境效益,以及(yǐjí)为城市人群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的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趋势。重新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多元化的研究。引起园林的内容和形式性质的变化:1、私人所有(suǒyǒu)的园林早已不占主导地位,城市公共园林、绿地以及户外娱乐交往场地的扩大,城市建设发展都建立在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2、园林绿化真正(zhēnzhèng)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任务。3、园林艺术已纳入城市景观艺术、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学科的综合性与公众参与性成了园林创作的主要特点。4、东、西方园林相互借鉴、融合、影响而出现更多的同一性。第二节中国古典(gǔdiǎn)园林的意识形态道家:自然天道观;返璞归真;神仙境界。“一池三山(sānshān)”佛家:众生皆有佛性;强调“意”、直觉。意识形态:1、“天人合一”: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起源于周代。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类的政治、伦理等一切社会(shèhuì)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这种哲学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从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