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氧化碳性质》说课稿《二氧化碳性质》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碳性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二氧化碳性质》说课稿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对初中阶段常用的两种气体制取装置的理解和认识。2、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二、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铁架台、试管、试管、玻璃片、酒精灯。石灰石、稀盐酸(1:2)、澄清石灰水、木条、火柴。一、知识准备: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3、装置:(1)发生装置:固液装置(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4、验证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5、验满方法: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二、实验步骤:(1)、组装仪器(让学生自己组装装置并选择最简易装置使用)老师强调:塞橡皮塞时要有拧的动作。(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如何检验双孔橡皮塞装置的气密性)(3)、装药品(4)、收集(5)验满(6)如何验证从第二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老师可以先简单演示一下。【问题与交流】1、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与同学交流。《二氧化碳性质》说课稿2一、说教材《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二、说学情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四、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五、说教法1.教学(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2.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先说情景案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进而引出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更能活跃课堂气氛。2.新课讲授我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我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