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热]《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眨眼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我已教了二十多年的书,我的教学激情渐渐淡去,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但在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时,使我激动不已。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教育根植于爱,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老师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时刻把学生当作朋友,以感情为纽带,让学生体会到你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是李老师对待学生的宗旨。李老师在《爱心与教育》里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应给学生以微笑,给学生以师爱,没有爱,便不可赢得孩子的心。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尽管教育缺乏有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发挥或自由地展。”李老师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你看“从此,在紧张的工作中,我的心灵深处多了一份惦念和忧思,我常常收到许多学生来自大学的信,每当这时,我忍不住想:宁玮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仿佛刚放下电话,宁玮就像失踪似的。于是不停的问,不停的追忆,不停的叙说——”;所以他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对比自己,虽然作为小学老师的我,没有初中那样的升学压力,但与学生朝夕相对六年了,师生之情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加,因而也切身体会到学生的确是自己的牵挂,我也希望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渡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处在尴尬之中,对教学工作也有点力不从心了,但责任感又使我不得不竭尽所能地支撑下去。别人说:“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在教学工作中是多么重要的。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每一个差生都是老师心中的痛,看见差生有所进步,老师的喜悦感比学生还大,其实老师也是很容易满足的。我走过“科研兴教”这漫长的路,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名不愧时代的人民教师。“爱心是根,育人是本”,“科研无止境,奉献无穷期”,要锻炼自己具有热爱事业、热爱孩子、偏爱差生之心,艰苦奋斗、大胆改革、不断进取之志,尊重科学、重视实验、实事求是之风,因材施教、灵活开拓、转化差生之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心与教育》这篇文章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