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的随笔教育的随笔教育的随笔1本周末,我给瑞瑞的妈妈打电话,瑞瑞的妈妈说本周回家他很不高兴,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是俊俊小朋友撩他,推他一下,大家就没有评他当友爱小天使。诸如此类的事情他讲了很多,总而言之都是别人不好,同学错怪他,他不愿意再到校了等等。当他的妈妈说到这儿的时候,我把实情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俊俊碰他一下的时候,他很生气,就把俊俊的牙膏、润肤膏都挤出来了,生活老师跟他说俊俊碰你其实并不完全是恶意,有时是想跟你玩,可你却误会了他,你这样做俊俊会伤心的。可瑞瑞却说:“他打我,我就应该还回来。”原来他把小朋友之间的碰撞都想成了打,怪不得最近同学们都在悄悄地躲着他呢?当我把这些都说给家长听的时候,家长很惊讶,因为孩子在家里只说了事情的一半,并且说的都是自己的理。他妈妈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和阿姨是朋友,有时没有原则地护着他,使他养成了自私的`个性。而且当别人欺负他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教他“打回去”。他们认为孩子将来面对的是一个竞争社会,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宽容退让,容易造成他形成软弱怯懦的个性,无法做到自强自立。所以,让孩子具有反击精神,学会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这让我想起来很多跟他有同样想法的家长。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应怎样改变这种观点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平时所受的欺负,无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如果没有严重的伤害,父母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该用“打回去”的方式进行反面强化。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事例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引导教育,让他体会到这种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小朋友应该团结友爱,和气相处。我的观点是,要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出发,尽可能地去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教孩子宽容待人。有些人希望孩子受到欺负时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但是,我们应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孩子间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如果轻易地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容易使孩子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暴力行为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才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教育的随笔2教育,不是只有爱心就够,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中,王晓春老师点评100个小学教师提供的案例,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读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似乎走在熟悉的行径,自己的影子在其中若隐若现,不禁一次次自问,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一、教育的智慧来自于不断地反思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思想者。一名教师如果不断地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并寻根究底地思考,就会不断地产生新思想,这些新思想会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书中《这个班主任到底怎样当》的案例中,老师叙述自己的班级经常上学期好好的,下学期却闹翻了天,得出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善良,因而困惑班主任该怎么当?王老师第一次的回复是给这个老师出了几招,其中最触动我的是这个班级之所以会如此,是自己动脑筋不够。建议老师到学生中征求学生意见,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做法。这个老师再次回复,却是为自己找推脱的理由,王老师直言不讳:您这种思维方式令人担忧,总是倾向于把事情弄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别人,这样如果形成习惯,会严重阻碍您业务水平的提高。之后第三次回复,这个老师的思路是漂移的,镜照自己,深觉作为一个老师,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不是完场自己眼前的任务,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同时不自我谴责,而应该对自己进行冷静观察和分析,多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才称为拥有教育的智慧。智慧源于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习惯思考,这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二、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学会研究书中《找骂》这个案例令人心碎,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因为得不到妈妈的爱,便故意在教室里制造各种契机,目的就是为了要各科老师骂自己,看见老师骂自己,就好像妈妈还在自己身边一样。这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寻找失去的母爱,恐怕是很多老师始料不及的。每一个老师都领教过这个孩子,却没有人去研究他,因为大家没有研究的习惯,而是更习惯于“教育”这个孩子,而所谓“教育”者,批评也。然而,批评并不是一种研究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王老师的话字字敲在我心。在平时的教育中,遇到问题时我会提醒自己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并且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思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