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八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附带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大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所说的“土地”是指()A.广州B.香港岛C.台湾D.辽东半岛2.《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小明暑假去北京旅游,参观了圆明园遗址,导游说北京在近代曾经两次遭到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劫掠,大量珍贵文物至今流失海外。你知道是哪两次吗?()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英国B.-C.日本D.美国5.有这样一位美国人,他梦想发战争财,受雇于清政府组建“洋枪队”,结果“咎由自取”反丧了卿卿性命。此人是()A.西摩尔B.华尔C.瓦德西D.阿古柏6.“力排众难收-q,忠心为国留史册”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A.林则徐B.左宗棠C.邓世昌D.关天培7.一位工人进日本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做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中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甲午中日战争后8.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民国六年”是指()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8年9.我国大作家老舍的父亲曾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因抗击外敌阵亡。文中的“外敌”指()A.英国侵略军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军D.八国联军10.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条约签订之后的状况()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11.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C.汉阳铁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12.右图中人物是下列哪一群体的代表()w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进步的知识分子13.“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为维新变法而流血,为唤醒民众而献身的湖南英雄是()A.康有为B.杨深秀C.谭嗣同D.梁启超14.近代有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他是()A.光绪帝B.道光帝C.同治帝D.宣统帝15.《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若不可敌强载!然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五四运动16.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亲笔手书“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心一意,贯彻始终”训词。这一年是()A.1912年B.1924年C.1925年D.1927年17.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以下人物把“民主、科学”看做“幸福”追求的时()A.胡适B.林则徐C.康有为D.李鸿章18.在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曾成功地实现了两次合作,其中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后发动了()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北伐战争D.五四运动19.在学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希望能够实地考察。你若要实地考察中国-的诞生地,应该去的城市是()A.南京B.北京C.武汉D.上海20.今年(2016年)是纪念中国-诞生多少周年()A.75年B.85年C.95年D.105年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21.阅读下列反映近代中国-签订屈辱条约情形的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共12分)(1)三个条约签订前,外国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2)三个条约都要求中国付出大量的赔款。()(3)三个条约,都是在首都被攻陷的情况下签订的。()(4)三个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三个条约的签订,都有英国参加。()(6)三幅图片反映的屈辱历史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22.阅读下列材料:(共18分)材料一:李鸿章对日本公使说:“对于近代贵国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材料二: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