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奖项推荐(申报)书及填报说明【模板】.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科普类奖项推荐(申报)书及填报说明【模板】.pdf

科普类奖项推荐(申报)书及填报说明【模板】.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普类奖项推荐(申报)书及填报说明【模板】科普类奖项推荐(申报)书及填报说明为了有效对接国家科学技术奖,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普及⼯作的指导意见》指⽰精神,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征集科普类奖项。旨在奖励在公路科普创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调动⼴⼤公路科技⼯作者参与科学传播的积极性,繁荣科普创作,促进公路科研成果应⽤和公路科学⽂化传播。对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项推荐(申报)⼯作说明如下:⼀、推荐(申报)范围参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成果的评审范围,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项的评审范围暂限于正式出版发⾏的科普图书、科普电⼦出版物、科普⾳像制品,申报奖励的公路科普成果要突出以传播和普及公路科学知识、⽅法、思想、⽂化、精神为宗旨,以提⾼公众公路科学素质为⽬的。所有申报的科普成果应公开出版发⾏⼀年以上(含⼀年)。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成果应于2019年8⽉15⽇前出版发⾏。⼆、推荐(申报)单位要求各省、⾃治区、直辖市、新疆⽣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各省、⾃治区、直辖市、新疆⽣产建设兵团公路学会,及经中国公路学会认定具备推荐资格的相关单位,负责本地区、本单位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项的推荐⼯作;具有法⼈资格的公路交通⾏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均可申报。科普类奖项单个项⽬授奖⼈数不超过15⼈,单位不超过5个。三、推荐(申报)材料要求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项资料提交包括电⼦、纸质两种形式。电⼦版2020年8⽉15⽇前发送⾄邮箱:(******),同时邮寄纸质版2套。材料具体要求如下:(⼀)《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项推荐(申报)书》;(⼆)附件:1.科普成果发⾏数量、再版次数的证明:由出版社出具。2.被公开引⽤或应⽤证明:国内外重要出版物中引⽤、评价该科普作品的材料复印件,及该作品的内容被其他传播⽅式使⽤的证明材料。3.科普成果的质量证明:提交省级印刷质量鉴定机构的印装质量检验报告和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或评审机构的编校质量检验报告。4.科普成果为科普图书的,需随申报书邮寄纸质图书样本2套,如被译为其他语种的,需同时提供该语种成果的样本2套。图书电⼦版以光盘刻录。5.科普成果为科普电⼦出版物或科普⾳像制品的,需随申报书邮寄电⼦光盘1套。6.有助于科普作品评审的其他证明材料。四、推荐评审条件(⼀)科学性强:概念清晰,知识表述准确、客观,⽆常识性错误,判断得当,推理合乎逻辑,尊重科学原理、规律和事实,引领正确的科学价值和理念,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怀疑和反思。(⼆)创新性突出:在保证科学性和成果质量的基础上,选题内容或表现形式、创作⼿法上有重要创新,通俗易懂、⽣动有趣、可读性强,使得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三)创作编辑难度:将理论性较强的公路科技知识,转述为通俗易懂的⼤众化科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四)社会效益显著:促进国民的公路科学⽂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明和精神⽂明建设,并对公路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才培养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作⽤,能够产⽣显著的社会效益。(五)普及性:通过发⾏量、出版版次、普及⾯、适⽤⼈群中的知名度、认可度等指标,衡量科普作品对读者的影响程度。(六)⽰范带动作⽤明显:通过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法上的创新,带动了后续科普作品创作,对公众意识和⾏为具有重要影响⼒和⽰范作⽤。(七)以下各项暂不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项的评审范围:1.科普论⽂;2.科普报纸和期刊;3.以外国语⾔⽂字撰写的科普作品;4.国民学历教育的教材、实⽤技术和培训教材;5.科幻类⽂学作品;6.科普翻译类作品。五、其他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获奖成果将在公路科普⼯作中应⽤和宣传,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未作规定的其他事宜,按照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有关规定执⾏。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项推荐(申报)书⼀、科普作品基本情况⼆、主要完成⼈情况表注:每位主要完成⼈分别填写,排序须与申报书⾸页主要完成⼈排序⼀致。三、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注:每个主要完成单位分别填写,排序须与申报书⾸页主要完成单位排序⼀致。四、附件1.科普成果发⾏数量、再版次数的证明。2.被公开引⽤或应⽤证明。3.科普成果的质量证明。4.科普图书样本及光盘,科普电⼦出版物、科普⾳像制品光盘。5.有助于科普作品评审的其他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