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村饮水安全状况探析一、舒兰市农村饮水现状根据舒兰市开展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成果,截止2004年末,舒兰市共有饮水不安全人口20.36万人,其中:饮用苦咸水4.69万人,饮用细菌严重超标、未经处理的地表水7.02万人,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2.87万人,饮用其他水质问题4.62万人,饮用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用水不方便1.16万人,通过2005~2010年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共建成供水工程198处,解决了12.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仍有7.62万农村人口尚亟待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二、舒兰市农村饮水不安全状况成因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1.饮用苦咸水人数、分布及其成因。由于舒兰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层层位、地质构造、含水层的透水性、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水温、气候条件、所处纬度等因素,而使大部分地区矿物质高度密集,导致全市17个乡镇41个村55个屯4.69万人口饮用苦咸水。其中高地方病区主要集中在溪河、开原、上营等相对低洼地,地下水径流缓慢易于矿物质的富集,高矿物质区一般集中在气候干旱少雨地区。舒兰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00多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毫米,蒸发量与降雨量之比近三比一,地方病区是强蒸发浓缩作用明显的区域,这种气候特征使钙、镁和其他矿物质易于富集,造成饮水水质超标。2.饮用污染水人数、分布及其成因。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镇排污所致,现在城镇的废水脏水没有处理手段和措施,肆意向河道排放,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水的用量大,污水量也就越大,导致河水污染程度加重。农村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大也是造成河水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地下水质从目前化验的各项指标同以前的水质比较看,也有程度不同的污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垃圾、工业废水,这些物质经大气水淋滤作用渗入地下,一部分直接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矿化度高主要是西部洼地闭合区水流不畅蒸发浓缩作用的结果。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劣质水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群众患病率增加,严重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根据水质抽验情况来看,大部分已建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水质的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少数工程的水质,除细菌学一项超标外,其他指标均符合饮水安全要求。舒兰市2000年以后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水源水质全部经过卫生防疫部门的检验,各项指标全部达标。饮水水质不达标主要是分散式供水村屯,一部分是由于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受污染严重,导致水质达不到国家卫生饮用水标准。另外一部分是属于地方病区至今未实现改水的村屯,饮用水水质也不达标。三、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实施情况,总体上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资金总量小。国家确立的饮水项目都实行项目管理制,国债资金比例小,而地方自筹资金要求比例高,但由于舒兰市地方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能确保到位,农民自筹部分更是难上加难,仅靠国家投资完成整体工程,资金严重不足。二是资金额度小。国家在确定项目资金数量时主要依据项目实施村的总人数,按人均补助标准确定国家补助数量,但由于舒兰市地表水质普遍偏差,开发深层地下水则凿井工程造价增高。同时为彻底解决水质问题,需要配备净水设备,则工程造价又要提升,造成工程总体造价远远超过其它地区单项工程造价。已建成的供水设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已建成自来水供水工程,投入运行后的管理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村子主要采取村委会管理和承包制两种管理方式,但个别村管理责任不明,致使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二是供水工程的管理。由于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留村人员老的老、少的少,较难胜任管理工作;三是个别农户思想意识较低,只用水不缴费,或偷水、逃费,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四是日常管护维修不到位,因很小的问题造成供水设施毁坏,这是普遍性问题。四、舒兰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主要经验通过三十多年的防病改水、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特别是近三年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舒兰市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在今后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做好前期工作是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基础。一是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过程中,舒兰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列入农村工作重点,认真规划、布置和落实。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单位各司其职,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了领导、组织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深入调查,做好规划。在项目实施前,首先对全市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