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精编.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8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陈情表教案精编.docx

陈情表教案精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1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陈情表教案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二、背景介绍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三、文体知识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四、题解陈——陈述、禀报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正音。(见《金榜》P30自主学习:字音辨识)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1段:凄苦,悲凉;第2段:感激,恳切;第3段:真挚,诚恳;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②内容与形式梳理。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明确:“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忠情、苦情)“陈情”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七、研读课文(一)分析课文第1段1、齐读第一段。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4、提问: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明确: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1段。5、提问: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或板书: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父死母嫁)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孤苦多病)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内外无人)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刘婴疾病)6、提问: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李密是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明确:相依为命。7、提问: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8、提问: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明确: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9、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第二课时(二)分析课文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4、提问:第2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5、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6、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