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pdf
上传人:一条****ee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pdf

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选择题1、山西省旧城区内有一些老式四合院,其房屋的屋顶由外向内单面倾斜,如图所示。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为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山西旧城区的屋顶反映了当地()A.降水丰富B.降水较少C.冬季寒冷D.夏季炎热(2)“肥水不流外人田”体现当地文化的()A.保守性B.自给性C.节俭性D.随意性(3)欧美民居几乎没有围墙,体现其文化的()A.开放、外向B.自闭、独立C.包容性D.多样性答案:BCA1【提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解析:(1)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考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3)考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解答】(1)山西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屋顶由外向内单面倾斜,是为了收集雨水,反映了当地降水较小。故选B。(2)“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当地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体现了当地文化的节俭性。故选C。(3)欧美民居几乎没有围墙,体现其文化的开放、外向、自由度高和独立性强。故选A。2、河西走廊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河西走廊内的绿洲主要分布在()A.山前冲积扇B.河漫滩C.河口三角洲D.山间盆地答案:A【提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2流水地貌解析:暂无解析【解答】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脚,山上的冰雪融水是当地绿洲的灌溉水源,因此在山脚冲积扇地区水源充足外且地形、土壤条件均较好,是当地人口、农业的集中分布区。故选A。3、读地理素描图判断,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图是()A.B.C.D.答案:B【提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流水地貌解析: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3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解答】A、此题是峡谷,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故不符合题意;B、此图是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故不符合题意;C、此图是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故不符合题意;D、此图是沙丘,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故不符合题意。4、从小渔村变身大都市,深圳一直被称为是“打工者建立的候鸟城市”。深圳诞生了华为等世界500强的企业,同时也云集了众多产值过亿的玩具、电子、鞋业等制造企业。但近几年来,深圳部分制造业工厂出现倒闭和撤离,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2009年,深圳总人口大约为900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只有250万,伴随着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变化及推出新的人口政策,2015年本地户籍人口已经接近400万,许多“候鸟”开始变为“家燕”。据此完成题目。(1)深圳加速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策调整B.市场需求变化C.生产成本上升D.技术创新所需(2)深圳让许多“候鸟”变为“家燕”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城市化水平B.加快产业升级C.缓解人口老龄化D.降低生产成本答案:CB【提示】4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影响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5、“城归”类似于“海归”,是指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四川的小王返乡后开设了网店,专门销售家乡的影集农产品。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网店销售应季农产品()A.减弱地域限制,利于扩大市场B.资金投入大,周转缓慢C.利用水路-铁路联运,可送货上门D.对交通、劳动力的依赖减弱(2)“城归”的出现有利于()A.促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B.缩小城乡间经济差距C.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交通拥堵等问题D.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答案:5AB【提示】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解析:(1)网络销售需要较强的信息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它可以扩大市场;人口流动有利于促进城乡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做起时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实际的影响能力。(2)本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