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社区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减小事故造成的危害,预先制定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问题来了,应急预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消防安全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社区消防安全应急预案1为加强社区消防安全、提高社区居民消防意识,确保在发生火灾时,居民能准确报警,保证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减少损失,特制定此预案。一、建立社区消防安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第一责任人,使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附组织机构名单)组长:副组长:成员:二、公布火警电话,使报警电话家喻户晓。发现火灾,居民或工作人员应立即拨打或报警,并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报告情况,负责人电话,尽可能做好先期处置。三、加强防火安全防范措施,认真查处火患苗头。社区以“预防为主”,组织成立了巡逻值勤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告组,三级联防联控工作体系。1、逻值勤组:其职责是:每天早晚轮流在社区巡逻,发现火情立即报警,及时上报社区、街道并及时组织处理。2、后勤保障组:其职责是:正确掌握火情变化发展趋势,及时了解扑火情况,并进一步向上级汇报。及时组织调配物资,协调物资供应,并负责受灾群众的的转移安置工作。3、宣传报告组:其职责是:利用社区通、标语、横幅等手段,向群众宣传防火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如发生火灾后,第一时间敢到现场,了解火情,向有关部门提供真实的报告。四、实施程序:1、扑救火灾时,在街道负责人未到达时,由社区责任人统一指挥,参加扑火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服从指挥。2、在扑火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扑火人员和重要公共设施的安全。3、在扑火力量上,坚持以消防大队人员专业力量为主,本部门的扑火队为辅的原则。4、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地理环境和火场态势,在扑火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天气和火势的变化,确保扑火人员的安全。如遇火势大难以控制威胁到其他居民财产安全时,应在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以便确保其他居民的财产安全。五、预防宣传1、在重大节日前,组织义务消防队伍进行因烟火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演练。2、由社区义务消防宣传组上门入户进行宣传,居民家中因用电超额引起火灾时的处理方法。3、因大风天引起火灾时,宣传居民应避开高压电源、用火地点、及时报警。4、因家庭油锅着火,居民应立即盖上锅盖,切断电源。5、因家庭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宣传居民选择逃生,立即拨打,并向社区居委会报告,社区居委会人员与居民维护好现场。社区消防安全应急预案2为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与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一、社区基本情况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二、工作机构与职责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组长:xx(社区主任)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成员:xx(副主任)xx(委员)xx(委员)xx(委员)xx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2、职责分工:(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与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3)成员负责发布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与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与上报工作。(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与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与汛期值班等项工作。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三、防灾抢险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当遇强降雨与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3、监测、巡查要求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与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