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沙漠之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沙漠之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沙漠之舟教学设计1学生情况分析:我校位于城郊,大部分学生视野较狭窄,对骆驼、沙漠不了解,但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在教学时,不仅可以利用PPT课件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沙漠、骆驼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收集资料,从而获得更多的关于沙漠和骆驼的信息。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资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4、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写下来。2、了解沙漠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1、板书“舟”字。“舟”是什么意思?(船)船是在哪里航行的?(江、河、湖、海)2、(出示沙漠的图片)板书:沙漠。沙漠里有船吗?(没有)3、板书:之。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沙漠之舟》。二、自学生字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分节读课文。(2)出示词语:骆驼嗅觉、胼胝、脚趾、脂肪、积蓄、缺乏、宽广无边、沙丘、(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3)质疑解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用看图法理解“胼胝”、“驼峰”、“宽广无边”、“沙丘”等词语。用近义词法理解“积蓄”、“缺乏”、“维持”等词语。三、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写了什么?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四、巩固练习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了解沙漠特点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之舟。(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漠吗?你在哪里见过?2、播放沙漠风光片。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沙漠风光。欣赏了沙漠风光,你们觉得沙漠是怎样的?二、了解骆驼的作用1、是呀,沙漠宽广无边,炎热干旱,而且还经常刮旋风,一般的动物是很难生存的。那么沙漠之舟指的是谁呢?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呢?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请大家默读课文2―4段,找出关键词语,用“......”画下来。2、谁来说说,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板书:带路预报风沙驮运货物3、指导朗读2―4段。(1)“宽广无边”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2)你能用“宽广无边”说一句话吗?(3)(出示句子)沙漠里的大风是很可怕的`,大风卷着沙粒飞滚,有时会移来整座沙丘,把人和牲口全埋在底下。(4)你们见过沙漠里的大风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沙漠风沙图)(5)看过沙漠风沙之后,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呢?(指名读―指导重音―男生读―齐读)三、了解骆驼的特点1、为什么骆驼能够生活在沙漠里呢?2、(出示骆驼图)你见过骆驼吗?看一看图,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引导学生用上比喻句把骆驼的驼峰说生动些。)3、那么,课文里是怎样描写骆驼的生理特点的呢?请大家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下面的思考题:(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本段的总起句。用横线画下来。(2)骆驼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它适应沙漠环境有哪些作用?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4、指名学生汇报思考题,教师点拨。5、指导朗读:这一段话该怎样读呢?对,这是一篇说明文,就是在向我们介绍骆驼。注意读说明文时,语气应该平一点。不过表现沙漠和骆驼的词语要读重一点,大家先准备准备,待会儿进行小组比赛。小组比赛读――评比。指名读――评议。(真像讲解员在讲解一样)――小组比赛读。6、师:除了书上介绍的特点外,你还知道骆驼有哪些特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后资料或者是自己收集的资料,适当修改一下,来说说骆驼的其他特点。四、拓展延伸1、正因为骆驼有这么多适应沙漠生活的特点,所以他才能在沙漠中畅通无阻,给人们带路、预报风沙、驮运物品,才能被称为沙漠之舟。骆驼明明是一种动物,作者却把它说成沙漠之舟,那么,课题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2、你能用比喻的手法来称谓其他动物吗?3、刚才同学们讲到了许多动物,那么你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说一句总起句吗?4、你准备介绍青蛙哪些特点?结语:今天,我们学习了沙漠之舟,知道了骆驼有许多适应沙漠生活的特点,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要征服沙漠,一定不会只靠骆驼来帮忙,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去征服沙漠。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