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教育局综治扶贫工作汇报材料(七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育局综治扶贫工作汇报材料篇一2017年,我局学生资助、“大数据比对”、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推进了资助育人和精准资助工作,建立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等学段的资助体系,全面贯彻、有效落实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为我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安心上学、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一)学生资助工作。2017年全市共落实各学段资助资金1128.4835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资金793.68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334.7985万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489人。1.发放学前教育政府资助资金25.2万元,受助幼儿504人,每人每期500元(因2016年12月份已发受助幼儿每人1000元,故2017年春季就没有发放);2.发放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261.575万元,受助学生共4503人次;3.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324.975万元,受助学生共3235人次;普通高中免学费60.3435万元,受助学生共708人次;4.发放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23.5万元,受助学生共235人;5.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资金240.74万元,免学费学生共2237人;6.为164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总金额133.552万元;7.回收大学生生源地信用贷款本息54万元;8.完成了地方政府对精准扶贫家庭2015-2017年学龄人口共3067名学生资助扩大覆盖面的扶贫资助,经学校核实确认,发放了资助资金192.15万元(补发2015-2017春季建档立卡136.8375万元、2017秋季民办园及义务教育段非寄宿制学生55.3125万元);9.完成“泛海助学行动”贫困大学新生每生5000元资助,资助人数127人,资助资金63.5万元;10.完成“农商行助学行动”贫困大学新生每生2000元--3000资助,资助人数20人,资助资金5万元;11.按照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管理和实施暂行办法文件规定,完成“滋蕙计划”奖励品学兼优学生152人,资金30.4万元。(二)“大数据比对”工作。1.完成2015春季至2017春季各学段学生资助数据的录入,向市大数据办提供教体系统各学段学生资助录入信息28267人次、涉及金额1913.7835万元。其中:学前教育1355人次(135.5万元)、义务教育12721人次(728.9125万元)、普通高中13625人次(992.771万元)、职业教育566人次(56.6万元)。2.教体局问题线索有8272条,录入问题56条,共计8328条。其中:查实1252条(义务教育段困难寄宿生264条、学前教育200条、高中助学金788条),查实问题中涉及重点对象的有94条。占总问题线索的14、94%。(三)精准扶贫工作。组织局机关及电大、招办、电教馆、实验幼儿园进行了一次集中结对帮扶活动,发精准扶贫简报11期。开展全市教体系统“精准扶贫〃你我同行”“扶贫日”主题活动,组织各校进行广泛宣传,让全市每一名师生知晓,让全体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让每一名教师积极参与。开展“一日捐”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募捐20多万元。二、主要做法和措施(一)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10月12日上午8时,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以及二级单位党员干部共70余人克服封渡困难、冒雨绕道弯行奔赴大垸镇大公湖村和三叉港村开展了以“送温暖送物资”为主题的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调查走访慰问活动。走访慰问前,教体系统党员干部与大院镇大公湖村、三叉港村的党员干部开展了联合党日活动,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学习了党章,还观看了中组部与央视联合录制的教育片榜样,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决心,争做共产党员。本次活动共慰问困难贫困户131户,送大米3930斤,油1310斤,给两村帮扶资金12万元,给突如其来的寒冷天气带来了一丝丝温暖。(二)开展“扶贫一日捐”活动。“扶贫日”期间,组织全市教体系统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开展“扶贫一日捐”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系统共募捐20多万元,已全部存入石首市慈善总会账户。我们建议市政府可否将全市此次“扶贫一日捐”筹集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和教体系统的特殊困难教师,用于驻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项目建设。(三)摸清建档立卡数据信息。对于2015-2017春季建档立卡未享受资助和2017秋季学期民营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非寄宿制学生